聶耳(1912-1935),現代著名的音樂家,我國無產階級音樂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原名守信,號子義。雲南玉溪人。出生於一個清貧的中醫家庭。他幼年喜愛家鄉的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上小學時,就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和才能,很快學會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民間樂器。在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習時,在共青團地下組織領導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8年,參加共青團。1930年為了避免反動派迫害,離開昆明到上海,先當店員,後加入黨領導的進步群眾組織“反帝大同盟”,並積極參加進步活動。後為生活所迫,考進黎錦暉的“明月歌舞劇社”當練習生,任小提琴師。“九·一八”事變後,他目睹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群眾的悲慘生活,發奮學習馬列主義,尋求創作革命音樂的道路。1932年通過田漢與革命文藝戰線取得了組織聯係,與此同時,他以“黑天使”的筆名寫了許多論戰性短文,對“明月歌舞劇社”的資產階級低級趣味的節目,展開抨擊,如《黎錦暉的“芭蕉葉上詩”》、《下流》
、《評人道》、《中國歌舞短論》等,後來,他毅然離開“明月歌舞劇社”,加入聯華影片公司,不久,又轉到百代唱片公司工作。‘1933年,他參加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的工作。開始創作《開礦歌》《影片·母性之光》插曲)《饑寒交迫之歌》(舞台劇《饑餓線》插曲)和《賣報歌》。同時,與張曙、任光、安娥等人組織“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積極進行革命音樂的建設工作。1934年,他為舞台劇《揚子江暴風雨》譜寫了《打樁歌》、《打磚歌》、《碼頭工人歌》、《前進歌》;為電影《桃李劫》創作了《畢業歌》;為電影《大路》寫了《大路歌》、《開路先鋒》、《小野貓》;為電影《飛花村》寫了《牧羊女》、《飛花歌》;為電影《新女性》寫了《新女性》組歌。此外,還整理改編《金蛇狂舞》、《山國情侶》、《翠湖春曉》、《昭君出塞》等民間器樂合奏曲。1935年,他重新加入聯華影片公司,擔任二廠音樂部主任。這時,他為田漢的《回春之曲》譜寫了《告別南洋》、《慰勞歌》、《梅娘曲》、《春回來了》
等。為電影《逃亡》寫了《自衛歌》、《塞外村女》;為電影《風雲兒女》寫了《義勇軍進行曲》、《鐵蹄下的歌女》;為電影《凱歌》寫了《打長江》、《采菱曲》等。於是,他的歌曲很快在全國各地普遍流傳開來,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好評。他的歌曲也引起了反動派的嫉恨,同年4月,為了避免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黨組織通知他離開上海,同意他繞道日本去蘇聯深造。7月,他離開祖國,到達日本。一次他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的鵠沼海濱遊泳時,不幸被海浪吞噬,死時才23歲。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活總起來還不到3年時間,就在這短暫的歲月中,他創作歌曲37首,其中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救國鬥爭的,是他歌曲創作的重大主題,他的作品主要分群眾歌曲和抒情歌曲兩大類,而且都是為進步電影和戲劇所寫的插曲。他的歌曲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創的藝術形式,因此,比電影和戲劇流傳得更廣泛,有些歌曲至今還活在群眾的生活中,流行在歌壇舞台上。至於那首膾炙人口的《義勇軍進行曲》,已法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足以說明這首歌曲的巨大深遠的曆史意義。
聶耳的主要成就在歌曲創作,但他也做過整理改編民族器樂曲的工作,在繼承發揚我國民族器樂優秀傳統方麵做了有意義的探索和實踐。在民族危機嚴重的年代裏,他毅然投身革命鬥爭,把音樂獻給人民,開創了一代新的樂風,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開拓了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