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曆代音樂名人、名家師曠(2)(2 / 2)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現代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我國無產階級音樂的開拓者。廣東番禺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從小喪父,曾隨母到新加坡謀生。1921年返回廣州,曾先後在嶺南大學預科、北京藝專音樂係和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音樂。在上海時,結識了張曙、田漢等人,積極參加“南國社”的活動。後因參加學潮運動被開除,1930年,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法國巴黎,靠做小工跟著名小提琴家奧勃多菲爾學提琴;並向著名音樂教授、作曲家加隆、丹地、裏昂古特等人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後考入巴黎音樂戲劇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在導師們熱情資助下,刻苦鑽研。曾創作《風》、《遊子吟》和《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其中《風》獲得巴黎音壇的好評。這時,他參加了國際工會和在巴黎的中國工會組織的活動。1935年,他在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回國,在上海投入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在百代唱片公司、新華電影公司任職,同時參加上海文藝界救亡協會負責音樂工作。此外,他還參加歌詞歌曲研究活動,開始創作救亡歌曲並為進步電影配曲,如《戰歌》、《茫茫的西伯利亞》、《救國軍歌》、《熱血》、《青年進行曲》、《夜半歌聲》、《拉犁歌》等都是這時的作品。他創作的歌曲受到進步文藝界的支持,獲得廣大群眾的歡迎,對抗日救亡運動發揮了鼓舞作用,同時也堅定了他走革命音樂道路的決心和信心。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他積極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奔走各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後應邀到武漢,在周恩來同誌領導的政治部三廳和張曙一起負責音樂工作。這時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群眾歌曲,有《遊擊軍》、《江南三月》、《在太行山上》、《做棉衣》、《保衛盧溝橋》、《我們不怕流血》等。1938年,應魯迅藝術學院的邀請去延安。次年在魯藝任音樂係主任,一邊教學,一邊從事革命歌曲創作。這時,他創作了歌劇《軍民進行曲》、《滏陽河》;大型歌曲《生產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1939年6月他參加中國共產黨。1940年,在黨中央的派遣下,赴蘇聯考察。到莫斯科不久,蘇聯衛國戰爭爆發。他懷著革命激情譜寫了《神聖之戰》(也稱《第二交響樂》)歌頌蘇聯人民反法西斯的偉大鬥爭精神。接著完成《第一交響樂》(也稱《民族解放交響曲》)和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著名作品。後又創作《中國狂想曲》表達他熱愛偉大祖國,懷念偉大祖國的真摯情感。1945年10月,他因肺病醫治無效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醫院逝世,終年41歲。

冼星海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一生創作的作品,特別是聲樂作品,經受了群眾和曆史的考驗,成為我國現代音樂文化的寶貴遺產。他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方向上,一貫堅持著以聶耳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音樂的戰鬥傳統,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又有所發展有所前進,形成自己獨特的戰鬥風格,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音樂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國人民真誠熱愛的偉大音樂家。

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