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舞的藝術特色,與楚人的審美觀念和社會風尚不無關係。楚舞中充滿了深長的情愫和豐富的想象,與楚人崇尚浪漫、多所幻想有密切關係。楚人判斷美女的標準就是“小腰長袖”,因而楚地女子的服飾多是小腰長袖,《大招》中就是用“小腰秀頸”、“長袂拂麵”勾畫楚地女子的服飾特色的。《招魂》中更是用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詳盡地刻畫了“實滿宮些”
的“九侯淑女”以及歌伎、舞伎、樂伎“小腰長袖”的“嫡容修態”。《韓非子·二柄》雲:“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梁張率的《楚王吟》:“相看重束素,唯欣爭細腰。
”應該說是整個楚地一帶長期形成的社會風俗。隨著楚人漢王朝的建立,必然影響擴大到長安宮廷內外,因而西漢流行楚舞,仍以細腰長袖為藝術特色。
首先一個善楚音楚舞的人是漢高祖劉邦最寵幸的戚夫人,她自幼生活在民間,會彈瑟擊築,能歌善舞。她的“翹袖折腰之舞”的舞姿,在河南南陽和山東曲阜的漢畫像石中有刻畫。南陽畫像石上有兩個細腰舞女,甩動長袖折腰而舞,但不是向後折腰,而是向右側折腰,兩袖向左側甩,呈現翹袖的姿態。山東曲阜畫像石上同樣是女子雙人舞,舞者束高髻,上襦下裙,長袖有不同。由此可見,“翹袖折腰之舞”的舞姿形式多樣,它像一顆寶石,在楚舞藝術的寶庫中,閃耀著奪目的光彩。
還有一個以能作掌上舞而聞名的舞女是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趙飛燕善鼓琴。能歌善舞。據說她身姿“豐若有餘,柔若無骨”,“纖便輕細,舉止翩然”(《趙飛燕外傳》)。因她體態輕盈,所以有“飛燕”之名。據《三輔黃圖》載,每年秋天,飛燕與成帝常泛舟於上林苑太液池,相互娼戲。一日,秋高氣爽,萬裏無雲。飛燕舞興大作。揮袖起舞,如臨風播曳的柳枝,好似偃於秋風的香草。成帝怕她乘風飄去,落入池中,拉住她的衣襟。可見她的舞態何等飄逸、輕盈。
對漢代樂舞的表演場麵,在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留下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資料——樂舞圖,如騰固《南陽漢畫像石刻之曆史及風格的考察》一文中,錄有這樣的畫麵:
存於七孔橋的一楣石,寬約丈餘,左麵一部作貴人車騎。護車森嚴。左部作樂舞,凡十人,白左至右,二人坐,一人倒豎,二人踏鞠對舞,二人搖鞀,二人坐,一人擊鼓。此作繪聲慕影,圖像中作倒豎,作長袖舞,作撫琴,作擊樹鼓,作拂(巾)舞等。
此類樂舞,也見於漢鏡花紋中。在漢鏡中有一人物畫像鏡,若將其分四格,其中有一格“正中立一人,張大袖而舞,揚其一足,衣褶分明,帽似簪花,衣有邊緣旁,一人坐地撫琴,琴旁有一香爐,後有一劍。又二女子裸體,翻身而舞,細腰如線,似不勝乎羅絢,舞態輕盈,若仙女之乘風,嚼清商而卻轉,如驚鶴之出群。”
“在舞者之左右二格,各坐一貴人重席而坐。在左格,貴人左右,侍從者各二人有搖鞀者,其他亦各有執持,想係樂器。右格貴人之旁亦有二人侍坐,又有二女子垂手侍立。皆高髻大袖,腰細長裙。此二貴大概為主人,侍坐者為樂人或部從,垂手侍立之女子,則為婢妾”(翦伯讚:《秦漢史》)。
目睹這一樂舞圖,我們仿佛看到當年達官顯貴和賓客們踞坐於高堂帷幔中,仆役侍立兩旁,“中山索女,撫流於堂上,鳴鼓巴俞,交作於堂下”(《鹽鐵論。刺權篇》)的歌舞場麵:仿佛看到婀娜多姿的仙女在琴瑟伴奏聲中,飛揚長袖,翩翩舞來的景色。
唐代的字舞
在大型運動會的開幕、閉幕式上,常以團體操、舞,擺出各種圖案和字形,或用人翻圖版變換背景圖案。這類表演形式,在中華舞蹈史上,有悠久的曆史,尤以唐代“字舞”場麵最為恢宏。
唐代著名的宮廷宴樂《坐部伎》、《立部伎》中,有五部樂舞是歌頌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立部伎》中的《聖壽樂》是一部由140人表演的大型“字舞”。舞人穿五色畫衣,戴金銅冠,用優美的舞蹈動作。巧妙的隊形變化。有條不紊地在舞隊行進中擺出十六個字:“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柞彌昌。”其中有“萬”、“歲”、“寶”、“彌”等字形繁難、筆畫結構複雜的字。不但要舞得美,每字擺成“定格”時,還要字形清晰。舞蹈設計者頗費匠心自不必說,表演者也要以規範的動作一絲不苟地完成各自的表演。更值得注意的是,字絕不是呆板地擺出來的,而是在如詩如畫的舞蹈中形成的。
自唐以後,宋元明清及至今日民間,仍有“字舞”流傳。有以人、以燈擺字的。也有高舉字牌的。各代多以擺“天下太平”四字為最普遍。明代著名樂律學家、數學家朱載育,繪有《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圖》,以16人攖字,設計精確,隊形變化路線明晰,可稱古代舞譜中的“場記圖”,朱載墒著《樂律全書》中共載舞譜五種。它比世界著名的“拉班舞譜”早300多年。
唐代三大樂舞
《新唐書·禮樂誌》載:“唐之自製樂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這就是唐代的三大舞。
《七德舞》原名《秦王破陣樂》,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唐太宗平定劉武周時,由軍隊創編出來的凱歌軍樂。戰士隨樂起舞,形成獨特形式的軍舞。《九功舞》本名《功成慶善樂》。
慶善宮是唐太宗的誕生地,貞觀六年,太宗宴群臣於慶善宮,賦詩十韻,後由樂府譜曲渲奏,名為《功成慶善樂》。後又改編成《九功舞》。“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檑,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樂也。”(《舊唐書·音樂誌》)《上元舞》是唐高宗戧編。“舞者百八十人,畫雲五衣色,以象元氣。”(《新唐書·禮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