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曆代舞蹈(1)(3 / 3)

中國古代舞譜

我國現存古代舞譜自唐代至清代初步統計共十三種。記錄舞蹈的方式,董錫玖的看法分三種:

1.用單的符號來表示節拍或動作;2.用一些專用舞蹈術語來表示動作;3.把舞蹈者或舞蹈隊形原樣臨摹下來。而其中又以第三種的運用最為廣泛。

現將這十三種可以查到的中國古代舞譜的有關檢索項目記錄如下:

1.“敦煌舞譜殘卷”,見《敦煌攝瑣》,劉半農緝。

2.“柘枝譜”,見《說郛》,(宋)樂史著。

3.“德壽宮舞譜”,見《癸辛雜識》,(宋)周密著。

4.“靈星小舞譜”,見《樂律全書》,(明)朱載埔著。

5.“小舞鄉樂譜”,見《樂律全書》,(明)朱載埔著。

6.“二佾綴兆圖”,見《樂律全書》,(明)朱載埔著。

7.“人舞譜”,見《樂律全書》,(明)朱載育著。

8.“六代小舞譜”,見《樂律全書》,(明)朱載育著。

9.“六佾舞譜”,見《皇朝祭器樂舞錄》,(清)徐暢達著。

10.“文昌樂舞譜”,見《皇朝祭器樂舞錄》,(清)徐暢達著。

11.“關帝廟初獻樂舞譜”,見《皇朝祭器樂舞錄》,(清)徐暢達著。

12.“欽頒文廟舞容譜式”,見《皇朝樂舞錄緝要》。

13.“樂舞就位式、樂舞轉班法、文廟舞譜”,見《聖門樂誌》,(清)孔傳鋒輯著。

另外,日本、朝鮮兩國古代的舞譜諸如《左舞之譜》、《右舞之譜》、《樂學軌範》、《進撰儀軌》、《進宴儀軌》等,由於其中所記大多是從我國古代傳出去的東西,所以,對於研究中國舞蹈也是很有價值的文獻。

宋代民間舞

宋代民間舞豐富多彩,就現有文字記載的看,像《村田樂》、《劃旱船》、《訝鼓》、《舞鮑老》、《十齋郎》、《撲蝴蝶》等,可作為代表作。這些民間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生動貼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村田樂》,它以“樂旦”、“正末”扮為一對在農村勞動的夥伴,用唱、對、念和模似轆轉攪水、搗米、放牛等勞動動作,表現農家愉快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又如《劃旱船》,是在陸地上表演龍舟“競渡”。它是很多地方元宵節時的重要節目,元宵之夜在燈市夾道而行,“船”上表演著一群各種麵目的水傀儡(相當於今天逗獅舞的大頭佛)。其餘有的表現各行各業的人物(《訝鼓》),有的表現生活的片斷(《撲蝴蝶》),有的是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的諷刺(《十齋郎》)。其中有的節目很有娛樂性(如《十齋郎》、《舞鮑老》),它們把日常生活動作加以誇張,使之滑稽、詼諧,引人發笑,反映宋代社會的《水滸全傳》,在33回對《舞鮑老》就有這樣生動的描寫:“那舞鮑老的,身軀扭得村村勢勢的(全身關節扭動的樣子),宋江看了,嗬嗬大笑。”

宋代民間舞也有以鬼神為題材的,如《抱鑼》、《硬鬼》、《跳鍾馗》等。但這些鬼神舞,很多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

不過,宋代民間舞表演性強,可以說,它是我國民間舞由群眾自娛開始變為群眾觀賞的明顯標誌。從此以後,即使最流行的民間舞如《花鼓燈》、《秧歌舞》,也是少數人跳、大多數人看的。這種變化,是舞蹈史上一個令人為之扼腕的遺憾。

“舞神”

中國的“舞神”,就是那“東君”之神,顯赫的“日神”,它是光明之神,生殖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它也有幾種不同的形象,有:“光明神相”、“生殖像”(男根)、“金烏相”、“舞神相”等、這些形象都存在於3000年前的甲骨文字以及全文中,長期不為人識。

在遠古時代先民的知覺中,大自然中的太陽對人類的影響最大,光明與黑暗,暑熱與寒冷,動、植物的生長、死亡,都與太陽有關。所以,太陽最早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

在我國各地發現的岩畫中都有太陽神或象征太陽神的畫像。太陽神一般頭部作圓形,光芒四射,或人羊執太陽,或畫圓日形,圓形中畫十字、米字或星狀。或蠣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圓形中畫十字,或在圓形中畫十字的形象,可解開一個難解之謎,即3000年前甲骨文中的“巫”字,寫作“”,不知包含何意,這個巫字原來來自太陽。因為巫最早是太陽的神使。圓形中畫十字,或字,是象征太陽每日從東到西的旋轉運行。如風車樣的甲骨文巫字,同樣是旋轉的象征,巫舞也是以旋轉動作為特征的,巫所穿的裙子,全用飄帶組成,旋轉時紛紛飄起,像帶有魔法的太陽光芒。

“巫”讀“烏”不是偶台,前者是太陽神的使者,後者是太陽中的神鳥。“巫”的降神手段是“舞”,《說文》釋巫:“以舞降神者也。”巫是以舞使太陽神附體,“巫”、“烏”、“舞”三者融為一體,太陽之神的法相就以舞蹈之神的法相。出現姍年前的甲骨文中正有此太陽神的“舞神相”,此相頭為“日”字;頭頂上有光芒,身為人形,兩臂敞開,兩腿分立。下有象征正在舞蹈的兩腳形象。日神之相見下甲骨文的計有四種:

1.舞神相;2.光明神相;3.生殖神相;4.金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