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曆代舞蹈(2)(2 / 3)

隋朝以前,沒有專用的祭孔樂舞,隋文帝楊堅在仁壽元年令其樂師專門製作了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祭孔樂舞,一直被後代沿襲使用,並在使用的過程中進行了不同程序的調整。因此,各朝代使用的樂器、樂舞人數及禮儀格式亦不盡相同。樂舞中的歌詞內容是以讚頌孔子與懷念孔子為主題的,如六篇樂章之初篇唱道:“大哉孔子,先知先覺;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微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其音樂平穩,節奏單一,旋律單調,節拍伸長。一字一音,大有一唱三歎之感,具有典型的古代祭祀音樂特點。樂舞中的舞蹈部分在《聖門樂誌》中也有具體說明:“初變在綴之中,東西立。象尼山毓聖,五老降誕;再變稍前進,象筮任於魯,而家治;三變為東西分,象曆騁列國,而四方化;四變稍後退,象刪述六經,告備於天;五變為左右,象講倫授受,傳道於賢;六變為複歸綴中,象廟堂尊崇,弟子配享。”從這段文字中可見,舞與歌、樂所表現的內容是極為吻合的,它們融為一體。相映生輝,勾勒出中國古代祭孔樂舞一幅完整的畫麵。

1984年以來,曾一度中斷的祭孔樂舞活動又在孔子的故裏——曲阜得到恢複。當年秋天以曲阜師範大學師生為基礎,由艾春華、江帆為樂舞編導,組建起。闕裏古樂隊”,在孔子誕辰2535周年之際,演出了“曲阜孔廟祭祀樂舞”。1985年,曲阜師範大學師生再次作了精彩表演。1986年後,以曲阜劇團為主體,由王明星擔任樂舞總導,編排了大型“仿古祭孔樂舞”

,獲得中外觀眾的一致好評。在1989年的“中國首屆孔子文化節”上,他們對原用樂器、服裝等又進行了調整與充實,對樂舞部分也根據需要略加刪改,再次演出了這台大型樂舞。祭孔樂舞的演出程序是:先擊鼓三百六十聲,後擊鍾一百八十響;樂舞生及主祭官等就位,舉行初獻、亞獻和終獻三禮,奏六篇樂章:一舉迎神樂奏《昭平之章》、二舉初獻樂奏《宣平之章》、三舉亞獻樂奏《秩平之章》、四舉終獻樂奏《敘平之章》。80年代以來,我國舉行了多次祭孔活動,台灣、日本、美國等也同樣舉辦了不同形式的祭孔典禮。1989年,即孔子誕辰2540周年之際,首都博物館又隆重推出大型“國學祭孔樂舞”,再現了明清時期祭孔樂舞的曆史麵貌。

反彈琵琶舞

琵琶自漢代傳入中國,一直盛行不衰,到唐代更為流行,宮廷、民問善彈琵琶的很多。楊貴妃彈琵琶的技術高超,她的姐妹們都拜她為師,自稱“琵琶弟子”。琵琶到後來成為舞蹈的道具,大概是敦煌樂工、舞伎的創造和畫工的發揮。

從唐、五代一直到西夏400年間的壁畫中,都有反彈琵琶的舞姿,可以找出10多幅。舞伎們高髻雲鬢,身披瓔珞,臂釧、手鐲相映生輝,舞姿千變萬化,一波三折的腰肢,隨琵琶而扭動。有的懷抱琵琶,或側身倒彈,或昂首斜彈,而以背身反彈的舞姿最令人叫絕。盛唐1.72窟北壁兩舞伎在方毯上相對而舞,左舞伎吸腿出胯,身向右傾,右手伸向背後反彈琵琶,右舞伎雙手張開正欲拍打長鼓。晚唐156窟也有鼓與琵琶的雙人舞,不同處是這一幅琵琶向外,右手指搭過來彈撥。

飲譽中外的舞尉《絲路花雨》,曾以反彈琵琶為女主角英娘的主要舞段。英娘之父神筆張在構思創作一幅新壁畫時,得到英娘舞琵琶的啟發。實際上是《絲》劇的導演們在深入敦煌考察時,受到了中唐112窟反彈琵琶獨舞的啟發,而搬上舞台的,112窟是一個小窟,這幅獨舞壁畫卻精美絕倫,舞伎唐裝。巍峨的高髻,上身裸露,戴瓔培,右腳高高吸起,赤足,行纏。左手置琵琶於腦後,右手伸向背後彈撥,體態的灑脫順暢,手臂的柔美靈活,眼神的嫵媚俊俏,顯示了她特有的柔中帶剛的氣質,使編導們久久立,不願離去。他們潛心研究。麵壁揣摩,把靜止的動作變成一連串動的舞姿,引發出了一係列的動態,組成了優美的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