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曆代舞蹈(2)(3 / 3)

《霓裳羽衣》

我國的歌舞藝術發展到唐代,屬鼎盛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出現名目眾多的音樂、舞蹈形式。唐代大曲。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一種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體樂曲,代表作為《霓裳羽衣》,關於《霓裳羽衣》有不少傳說。其一說這首舞樂是唐開元中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給唐玄宗的,原名《婆羅門西》,後經玄宗潤飾並製歌詞,改名為《霓裳羽衣》。其二說有道士羅公遠在中秋節的晚上,宮中賞月時,折下桂花一枝,拋向空中。化作銀色長橋。

唐玄宗和楊貴妃就踏上長橋進入月宮。數百仙女,披素雅長帶翩翩起舞,據說舞的是《霓裳羽衣》,唐玄宗精通音律,暗將樂譜記在心裏,歸來隻記得一半,就讓樂工排練起來。後來西涼總督楊敬述獻印度的《婆羅門曲》,聲調和原曲相符,遂把月宮默記的一段為“散序”

(開場序曲不舞),楊敬述所獻樂曲改為《霓裳羽衣》。其三說唐玄宗登雲鄉驛,望女兒山有感而作。劉禹锝詩:“雲多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此曲取名,可能還和舞蹈的服飾有關,舞者上衣綴了羽衣,所以叫羽衣,下麵是彩虹般閃光花紋,或月白色的衣裙,所以叫“霓裳”。頭梳高髻戴步搖冠(因多用金鳳形的首飾綴有成串珠子,走動對搖擺,故稱“步搖”),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播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從服飾來看是求其有仙意。表達那種飄飄欲仙之態。

《霓裳羽衣》舞當時以它的薪穎雅麗,在宮廷受到極大的歡迎。舞蹈開始之前有一段序曲稱為散序,就是散板不舞,僅用磬、箏、簫、笛相互交錯著彈奏起來。在舒緩、悠揚的旋律中把人們引人奇妙的“仙山佛地”。到中亭開始起舞,由緩慢的拍子,悠然低昂的節奏,漸漸過渡到急促的拍子,中序舞姿柔婉,正像白居易詩所描寫:“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到“人破”(破碎的意思),是急促的快板,正是“繁音急節十二編,跳珠撼玉何鏗錚。”因為急速的旋轉,璩玉等裝飾品都撒滿一地。一般舞蹈至人破就結束,而這個舞曲最後長引一聲才結束。

這個舞的首演者應該是楊貴妃,最初大多為獨舞,後來才發展為雙人舞和群舞。

秧歌

“新年樂,扭秧歌”。秧歌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的文娛活動。是屬於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秧歌起源於農業勞動,經過千百年不斷地發展,演變成為現在鼓樂伴奏、載歌載舞的新秧歌。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詩人劉禹錫在廣東省連州(今連縣),看到男女農民在稻田裏插秧,邊唱邊插,情景十分感人。他“遂書其事為俚歌”,據此寫出《插田歌》,為農夫插秧時吟唱。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詩人蘇東坡在河北定州(定縣)任太守,時年56歲,他鼓勵農民墾荒種稻,秋天一片豐收景象,農夫歡樂地唱道:“水上白鶴驚飛處,稻禾千裏盡秧歌。”

蘇東坡深受啟發,即興編詞配調,並將插秧時的分撮、插苗、擦汗、甩袖等動作用到了歌裏麵,“鳴鼓以致眾,進退作止”。初步形成了歌與舞的結合,在農閑時由田間走上街頭巷尾,聚眾演出。公元1135年詩人陸遊在《插秧歌》中寫道:長歌相贈答,宛轉含彬風,日暮飛將歸,小市鼓冬冬。可見那時秧歌已發展到了合鼓而歌的情形。

1803年陝西《清澗縣誌》中載:“十五上元,城鄉各演優伶雜唱,名日秧歌。”到清代秧歌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具體化了。《嶺南雜記》中有:“潮州燈節,各坊市扮唱秧歌。每隊十二人,進退而歌。輒扮秧歌,鑼鼓合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南方以扮漁夫、茶女,北方扮樵夫、牧羊女,有的化裝為戲劇人物,俗稱“混秧歌”。分文場與武場,文場重唱,武場重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