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範成大的巴蜀生活(4)(1 / 2)

道傍石湖水,誰能叩柴荊。夢中儻相見,秉燭聽殘更。

範成大詩題中的六人或為其同僚、幕客,或是其友朋。這六人一路相送,一起攀登峨眉頂峰,情意甚重。詩中“錦城亦何樂?所樂多友生。相從不知久,相送不計程。橫絕峨眉巔,欲去有餘情”幾句概括了彼此的情意。接著“吾宗蓋難弟,李郭人中英,二楊懿文德,譚子資粹清”分別誇讚了六人的才華,表達了美好的祝願,最後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期望他日能夠再次相遇,哪怕是在夢中相見。

在送行的友朋中,楊商卿父子、譚德稱一直送至合江方歸去,相送的行程超過千裏。《吳船錄》記曰:“蜀中送客至嘉州歸盡。獨楊商卿父子、譚季壬(德稱)三人送至此,踰千裏矣。乃為留一宿以話別。”有詩《譚德稱、楊商卿父子送餘,自成都合江亭相從,至瀘南合江縣始分袂,水行踰千裏,作詩以別》:“合江亭前送我來,合江縣裏別我去。江流好合人好乖,明日東西南北路。千裏追隨不忍歸,一杯重把知何處?臨岐心曲兩茫然,但祝頻書無別語。”詩歌將彼此難分難舍的情意完全道出。範成大詩集卷十九還有《題譚德稱扇》、《題楊商卿扇》、《題楊子容扇》三絕句,題下注有:“德稱與楊商卿父子,送餘遠至瀘之合江,以扇求詩,各為題一絕。”,分別之後又有《發合江數裏寄楊商卿諸公》、《大熱泊樂溫有懷商卿、德稱》諸詩,足見情意之深。

九年後,楊商卿與範成大在蘇州重逢,範成大記述道:《富順楊商卿使君,向與餘分別於瀘之合江,渺然再會之期。後九年,乃訪餘吳門,則喜可知也。今複分袂,更增惘然,病中強書數語送之》(卷二十四)詩曰:“合江縣下初語離,共說再會知何時?壽櫟堂前哄一笑,人生聚散真難料!青燈話舊語未終,船頭疊鼓帆爭風。草草相逢複相送,直恐送迎皆夢中。”相會的喜悅、再次分別的難舍、人生的感慨盡在其中。

其七,陸遊

陸遊與範成大定交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時為編類聖政所同僚,十五年後兩人在成都一為帥守,一為幕僚,但友誼卻與日俱增(有關二人在蜀中的交遊狀況,在前一章節《陸遊、範成大蜀中交誼》中已有敘述)。在範成大帥蜀期間的同僚及朋友中,陸遊是交往頗深的一個,範、陸唱和傳為美談,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引劉漫堂雲:“範至能、陸務觀以東南文墨之彥,至能為蜀帥,務觀在幕府,主賓唱酬,短章大篇,人爭傳誦之。”陸遊一直有抗金複興遠大理想的追求,但在蜀地隻是一個閑職,並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因此常感苦悶,範、陸兩人彼此惺惺相惜,陸遊在他的《雙頭蓮》(呈範至能待製)一詞中,便將這種愁悶和盤托出:

華鬢星星,驚壯誌成虛,此身如寄。蕭條病驥,向暗裏消盡,當年豪氣。夢斷故國山川,隔重重煙水。身萬裏,舊社凋零,青門俊遊誰記?

盡道錦裏繁華,歎官閑晝永,柴荊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際付與,何人心事。縱有楚柁吳檣,知何時東逝?空悵望,膾美菰香,秋風又起。

範成大離蜀時,陸遊送他至眉山中岩,一路唱和,對即將的分別,都表現出依依不舍之情。範成大的《次韻陸務觀慈姥岩酌別二絕》其二寫分別情緒真切自然:

明朝真是送人行,從此關山隔故情。

道義不磨雙鯉在,蜀江流水貫吳城。

“道義不磨雙鯉在”,寫兩人情意深厚,可以互通書信。雖然蜀吳兩地相隔遙遠,而兩人之心是靠得很近的。“蜀江流水貫吳城”是說範、陸兩人雖居吳、蜀兩地,但卻像江水一樣,是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的。

離別之際,範成大作詩一首《餘與陸務觀自聖政所分袂,每別輒五年,離合又常以六月,似有數者。中岩送別,至揮淚失聲,留此為贈》,詩雲:

宦途流轉幾沉浮,雞黍何年共一丘。

動輒五年遲遠信,常於三伏話羈愁。

月生後夜天應老,淚落中岩水不流。

一語相開仍自解,除書聞已趣刀頭。

詩歌中記敘了自己與陸遊的交往,多年的故交分別也不是一次了,但這次分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念及於此,不禁“淚落中岩”,“一語相開仍自解”是勸慰對方,也是在自我開解。

三、範成大的蜀中情懷

(一)愛國憂民情懷

範成大是渴望建功立業的,他曾表達自己的雄心壯誌:“眼看白露點蒼苔,歲月飛流首屢回。老去讀書隨忘卻,醉中得句若飛來。聞雞午夜猶能舞,射雉西郊不用媒。自笑支離聊複爾,丹心元未十分灰。”(《明日分弓亭按閱再用西樓韻》,卷十七)也曾自勵:“已辦鬢霜供歲籥,仍拚髀肉了征鞍。”(《冬至日銅壺閣落成》,卷十七)經敘州江安時他寫下《江安道中》感歎自己威名功業一無所有,而冒險犯難於“百蠻”之地:“威名功業吾何有?無事飄飄犯百蠻。”希望自己能像“蠶老當作繭”那樣為國效力,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