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範成大的巴蜀生活(4)(2 / 2)

範成大為官從政采取的是務實的態度,盡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實實在在的事,搞好地方的治理。在桂林期間他就做了不少有利民生的事情:“在帥桂二年中,陳奏措置,著意於矯弊政,建事功。”他是懷著“愚悃無華敢自欺,寸誠珍重吏民知”(《大通界首驛》,卷十五)的心態開始入蜀之行的。入蜀途中,經過峽山麻線堆,見道路奇險難行,道久不治,作《麻線堆》詩一首,詩題自注雲:“峽口驛前,大山崛起,舊路攀援而上,縈紆如線。十五年前,浮圖德寶,始沿澗伐木作新路,不複登山。餘觀峽路,皆未嚐經修,感德寶之事,作《麻線堆》詩一首,以風夔路使者及歸、峽二州長吏沈、葉、管、熊四君。”詩歌寫自己途徑麻線堆時有感於道路艱險,年久失修,希望官吏們能考慮民生疾苦,為民分憂,假如峽山地區的主管官員管、葉、沈、熊及夔路使合力把這件事辦好,那真是一件大功德。範成大還於詩歌中提出了具體的修路辦法“土工運畚鍤,石工操鑿椎。烈火敗磽確,築沙填隙巇”。並提出行之有效的途徑:“多用百夫力,遠無五旬期。但冀米鹽給,不煩金幣支。”用米、鹽征集百姓,不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隻要眾人齊心協力就可以戰勝困難。路修好了,方便的不僅是來往的行路人,而且還有峽區人民。《神道碑》稱他:“稍鑿夔峽山路,以避湍險,人以為便。”

南宋時四川不僅是富饒殷實的重鎮,而且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範成大作為宋孝宗信任的地方大吏,入蜀之行使命重大。因而他銘記自己的重任“我懷漢製詔,來慰蜀父老”(《午夜登嶓山》,卷十六)。就任後他“上疏言邊事,朝廷賜四十萬緡,為整訓將士、修飭邊防之用”,“日夜閱士卒,製甲器,大抵以守邊為先務,不欲輕啟事端,貪功冒賞”。他秉著“開邊吾豈敢,自治有餘巧”(《九月十九日衙散回,留大將及幕屬,飲清心堂觀晚菊,分韻得噪暮字》,卷十七)的心態治蜀。因而範成大至蜀便“定規模,信命令,馳利惠農,選將治兵”。

範成大治蜀期間,能從小事著手,為老百姓辦實事。他曾組織修築過石街,《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雲:“石筍新街好行樂,與民同處且逢場。”並自注雲:“餘新瓷石筍街”《三月二日北門馬上》雲“新街如拭過鳴駒”,修築石街解決了出行困難的問題,老百姓也歡欣鼓舞。

在範成大的詩中,描寫農業景觀和氣候景觀的詩歌比較多,比如《小溪縣》、《初四日東郊觀麥苗》、《四月十日出郊》、《丁酉正月二日東郊故事》、《秋老,四境雨已沛然,晚坐籌邊樓,方議祈晴,樓下忽有東界農民數十人,訴山田卻要雨,須長吏致禱,感之作詩》、《鞭春微雨》、《秋雨快晴,靜勝堂席上》等等,這類詩歌都表現了詩人對百姓日常生活的關注。比如《秋老,四境雨已沛然,晚坐籌邊樓,方議祈晴,樓下忽有東界農民數十人,訴山田卻要雨,須長吏致禱,感之作詩》一詩:

西堰頗聞江漲急,東山猶說雨來遲。

錦城樂事知多少,憂旱憂霖蹙盡眉。

西邊漲水,東邊幹旱,作為地方長官的範成大為此事緊蹙愁眉,憂民情懷不言而喻。

範成大離開成都東歸之時,還關心天氣與農民的收成,臨行有一首《初發太城留別田父》: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語,竟說宿來三尺雨。

行人雖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湯湯聲滿野,今年醉飽雞豚社。

這首詩是範成大卸任回鄉,剛剛離開成都時所作的,詩中完全沒有看到範成大的欣喜若狂,更多的卻是對久旱不雨,農作物難以生長的擔憂,對農民的生活不穩定的憂慮,直到聽說下雨了,農作物能正常收獲了,才能安心的離開。這種憂國憂民感情的流露真實自然,毫不矯揉造作。《吳船錄》也記有此事:“自仕郎堤西行秦岷山道中,流渠湯湯,聲震四野,新秧勃然鬱茂。前兩旬大旱,種幾不入土,臨行,連日得雨。道見田翁,欣然曰:‘今歲又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