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民風民俗對我們來說,曾經熟悉得像空氣一樣,曾經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鮮明的烙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趣味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時尚、洋氣成了不少年輕人追求的對象,而曾經屬於我們祖輩的生活習俗被貼上“土氣”的標簽而逐漸被漠視、遺忘。也許,隻有在深刻地比較之後,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當我們被視為“香蕉人”,當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步履匆匆而突然迷失了前方的時候,我們開始從祖祖輩輩、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良風美俗中發現自己的DNA,開始努力找回久違了的精神家園。
正是基於此,我們希冀這本描繪我省民俗風情的畫卷給予大家的不隻在於重溫、重拾我們的良風美俗,更在於想喚起大家尊重前人傳承至今的本土文化,靜下心去體會這種深藏在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認識到它在國家自強中的重要價值。
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領域仍在不斷地拓展。對此,我們並沒有要求在書中所述麵麵俱到,而是結合當下我國我省範圍內蓬勃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選取了對今天仍有積極意義的民俗係列介紹給大家。主要內容如下:
人生禮儀。山西各地的人生禮儀有其獨特性,但就整體和本質而言,和整個中華民族廣大漢族地區的習俗有著重要的聯係。山西舊時風俗重男輕女、稱生男孩為“大喜”,生女孩為“小喜”。如果久婚不孕,就要去娘娘廟求子,因此,送子娘娘和觀音菩薩在民間特別受到崇拜,還衍生出了許多求子的風俗。孕婦分娩後的一個月時間,山西人稱之為“坐月子”,期間有很多禁忌。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叫做“三朝”,要給孩子洗浴,因而又叫“洗三”;出生滿一個月要辦滿月酒,稱為“做滿月”;誕生100天稱“百日”或“百歲”。從三朝到百日都要分別舉行不同的儀式,準備各種不同的食品,邀請親朋好友來慶賀。孩子滿一周歲要舉行“抓周”儀式,預測孩子的未來,並要給孩子穿獸形衣、戴獸形帽。孩子滿12歲時,山西各地還要舉行隆重的“開鎖”儀式,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裏程碑。現代,這些儀式大部分已被簡化,有的已逐漸消失。山西的婚嫁習俗也有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近現代山西的婚姻禮儀大致保留了議婚、訂婚和成婚三個階段形式,各地講究有所差別。喪葬的禮儀過程繁瑣冗長,是傳統倫理的集中反映。新中國建立後,山西的喪葬禮俗在有關部門的倡導下,出現了一些新的風尚,程式上簡化了,內容也有所變化,如把吊喪改為追悼會,披麻戴孝改為戴黑紗,各種紙紮改為花圈,火葬在城鎮得到進一步推廣。
歲時節日。山西曆史悠久,歲時節日民俗的出現也非常早,山西的歲時節日具有明顯的農業生產特征。農忙季節,一般一個月隻有一個節,隻是體現一種信仰,且活動形式簡單,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閑季節,節日比較多,民俗活動中,娛樂上升為主體,內容龐大,形式複雜,最典型的就是過年。民間俗語說,“正月天天都是節”,“受了一年,就盼過年”,充分體現了年節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山西的歲時節日中很大一部分是有關勉勵農事、祭祀土地、祈求豐收等活動的,這些節日都是圍繞農業生產而產生發展的。這些節日活動,雖然絕大部分已演化成娛樂形式,但卻反映了曆代勞動人民渴望豐收,希冀幸福生活的心願。山西的節日有些事源於宗教的節日,如四月初八佛誕節,是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之一,紀念釋迦牟尼生日。正統的佛誕慶祝活動至今保留在山西省佛教界,尤以五台山最為隆重。民間則以廟會形式祭祀佛祖或演變成紀念其他神靈的民俗活動。又如,七月十五日,道教成為中元節,佛教成為盂蘭盆節,民間稱為鬼節,為圖吉利,晉北人民又改稱其為麵塑節,賦予其嶄新的民俗內容。山西民間對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也十分重視,雖說二十四節氣隻是與曆法、物候等有關,算不上是所謂的節日,但是,不少老農對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農諺、物候氣象謠諺熟記於心,成為不失時機抓好農業生產的寶貴經驗而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