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茶經茶趣(1)(1 / 3)

茶聖與《茶經》

中國人沒有忘記陸羽。尊陸羽為茶聖、茶神、茶仙。

陸羽字鴻漸,自稱桑芋翁,又號東岡子。他是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生於開元盛世,卒於貞元末年。陸羽生來並無仙骨聖體,從小就遭遇不幸。據《新唐書·陸羽傳》和《唐才子傳》記述,他本是一個可憐的棄嬰,為僧人收養在寺廟中。長大後他逃離出走,埋名隱姓,曾學演過雜劇,成為伶師。大約在20歲時,陸羽開始關注茶學,曾往巴山峽江考察茶事。不久又到了升州(今南京)、丹陽。於上元元年(760年)隱屆曹溪(今浙江吳興),自稱桑芋翁,閉門專心著述。在此期間,曾被朝廷召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均未赴任。

陸羽居苕溪,身披短褐,腳穿藤鞋,深入茶戶,采榮覓泉,多有心得。他生性嗜茶,悉心鑽研茶學,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撰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這時他才20多歲。以後又經補充修訂,十多年後完成定稿,不惑之年的陸羽終於交給了曆史一部偉大的著作。

《茶經》刊出1200多年以來,屢經翻刻,一版再版。據不完全統計。現存藏本一百六七十種,散佚版本還不知有多少。《茶經》的影響隨著茶的傳播波及世界,日,韓、美、英等國都有許多藏本和譯本。

《茶經》集中唐以前茶學之大成,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茶學百科全書。它追本尋源,首先論及茶的曆史名稱、茶樹的種植方法及茶葉的性味,還列舉了分辨茶葉品質的一些基本標準。唐時以野生茶葉為上品,以園圃種植者稍次;野生茶中又以向陽山坡林蔭生長的紫茶為上,色綠者次之。由茶葉葉片形態觀察,又以反卷者為佳,平舒者次之。這是陸羽的標準,也是唐時通行的標準。陸羽在《茶經》中說,茶味性寒,是敗火的最佳飲料,不僅能解熱渴,還可去煩悶、舒關節、長精神。陸羽還指出,如果采摘不當,製作欠精,那樣的茶飲了不僅對人無益,反會使人生病。

讀《茶經》可知,中國古代的茶學至遲在唐代中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體係,采茶、製茶、藏茶、烹茶、飲茶都有明確的規範,非常嚴謹。以烹茶為例,首先要求製備合適的茶具,包括爐、釜、碾、杯、碗等,形製和顏色都有法度。唐代茶具陸續見有出土,長安西明寺遺址曾發現過大茶碾,西安和平門外發現過7件銀質茶盞托。唐代榮具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品種較為齊全。法門寺地官出土的茶具均為銀器,有烹湯用的風爐、竣、火笑、匙、則、熟盂,有點茶用的湯瓶、調達子,有碾茶羅榮用的碾與碾軸、茶羅,有貯茶用的盒,還有貯鹽用的簋、鹽台,有烘茶用的籠子,有飲茶用的茶托、茶杯等。這是一次空前的發現,對茶史的研究極有意義,它使我們能一睹唐代皇家飲茶風範。按陸羽的說法,荼要好,烤茶的炭火也要好。茶葉在蒸搗後,用模具壓製成餅狀,飲用時先須用炭火烤熱,但不能用染有腥擅氣的木炭和朽木為燃料。

茶葉烤熱後要馬上用紙袋封好,以防香氣散失,要等到冷卻後碾成細末備用。現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烹茶,也有烤茶這道程序,應當是傳承了唐人飲法的結果。

陸羽對茶品的要求很高,對水品的要求也極高。任何飲料都離不了基本原料水,水的品質對飲料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陸羽認為烹茶以山水最好,山水又以乳泉漫流者為上品。煮水也很有學問,陸羽總結有“三沸”之法,唐代不少人也作過專門研究,對此我們留待下文細說。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有九難”,難在造茶、辨茶、茶具、炭火、選水、炙茶、碾茶、煮茶、飲啜。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都難以飲到好茶。珍鮮香烈的美茶,一爐隻烹得三碗,至多五碗。飲者在五人以上,就用這三碗傳飲,這種辦法可能承自更古的傳杯飲酒。區別隻是在於致清導和地飲茶,與飲酒造成的氣氛完全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陸羽的《茶經》在曆史上第一次係統地闡釋了茶學,闡釋了科學的茶學和文化的茶學。植茶與製茶,是實踐科學,而烹茶與飲茶,更強調文化屬性。陸羽首倡藝術地飲茶,創造了從烤茶、選水、烹湯、列具、品飲一整套茶藝,將精神貫注於茶事過程,強調茶人所具備的品質,將飲茶作為修養德性、陶冶情操的一種方法。

《茶經》問世後,對唐人的飲食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由此更加了解了茶,也更愛飲茶了。唐人愛茶,有“比屋之飲”的形容,南方家家戶戶、貧富貴殘都飲茶。宋人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陸羽幾乎成了茶的代名。人們愛茶,也熱愛陸羽,陸羽去世後,唐人用瓷土燒製陸羽偶像,供奉在灶釜左右,視為茶神。

繼陸羽之後,曆代研習荼學者不少,相繼有許多茶學著作問世。同樣以《茶經》為名的著作就有多部,還有一些(茶經)的續篇,內容大體與陸羽《茶經》相似,偶有發明而已。唐及唐以後比較重要的茶學著作,可以列舉以下數部為代表。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1卷。作者通過親自品嚐,將水品分為20等,闡述茶與水的密切關係,強調,了烹茶擇水的重要性。張又新特別提到,用產茶地的水烹茶最宜。他的看法與陸羽有些不大相同。

唐蘇真《十六湯品》,著錄在《清異錄》中。作者以茶湯為中心,對煎湯時間的長短、注湯的緩急、盛湯器皿的質地、烹茶燃料的品種提出了見解,頗有參考價值。

宋蔡襄《茶錄》上下篇。上篇述茶,下篇論器,對茶葉的貯藏、烹飲方法、用器等等,提出了比較嚴格的要求,強調要體現茶的色、香、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