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大觀茶論》20篇。書中提到應對茶葉采摘的時間、製茶技術予以特別注意,而且強調了自然環境對茶品可能產生的影響,同時也對茶品鑒別、烹茶衝飲、用水用器多方麵進行了闡釋。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1卷。書中介紹了宋代皇室禦用茶園北苑的曆史、製茶技術、進貢的經過,記錄了龍風團茶的形製與規格。
明朱權《茶譜》1卷。重點敘述了茶葉品評標準和茶具品類,作者不讚成沿用傳統的團茶碎碾方法,提倡用葉茶烹飲,詳細介紹了燕青葉茶的烹點方法。
明俞政編《茶書全集》。這是明代及明以前茶學著作的彙編,收錄包括《茶經》在內的著作26部。
清陸廷燦《續茶經》3卷。本書仿陸羽《茶經》體例,融入唐以後茶學資料,可視作中國古代茶學的總集,內容十分豐富。
《茶經》溯源
唐朝開國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都致力於發展經濟和保持社會穩定。茶飲的風光一時與蓬勃成風也就可想而知了。
據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自鄒、魯、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
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種茶鋪林立,茶品繁多,貿易興旺的景象,生動描述了安居樂業的人民對生活藝術化的執著追求。作為其標誌之一,人們對飲茶的認識已經深化,不再停留在藥用和食用階段,其飲用功能的開發,意味著品茶藝術的發源。可以這麼說,自中唐以後,茶葉逐漸奠定了其作為世界三大主飲料的地位。
品飲藝術的崛起,必然要求與之相伴的茶具的變革。唐以前,人們使用的茶具還是與食器、酒器混用的,就連貴若萬金之軀的皇帝,也不得不使用土缽瓦盂來飲茶。據晉盧琳《四王起事》記載:“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飲以為佳。”可見,在當時,“茶具”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刻,人們不再滿足於用盛飯菜的土缽土碗來飲茶了。或許,對清新脫俗的原始認識,已經開始誘導人們對“雅”的追求了。
最早介紹係列茶具的,還是茶聖陸羽。這個昔日無名無姓的棄兒,後來的小沙彌,據說很善於煮茶,以至其師傅智積法師養成了一個非陸羽茶不飲的“惡習”。唐代宗李豫對此說法大不以為然,為了一試真假,他把智積法師召入宮中,讓宮中的煮茶能手奉上名茶,智積淺嚐一口後,大為不屑,住口不飲。代宗隻好秘召陸羽進宮煮茶。這次,智積竟一飲而盡,連連誇讚:“這真像陸羽煮的茶啊!”其實,陸羽何止善煮善品,他更善於將前人的經驗升華為理論結品,其代表作《茶經》,曆數千年後仍然在茶學界閃爍著不滅的光芒。
在《茶經·四之器》裏,陸羽不惜筆墨,用洋洋數千言詳述了數量多達二十八種的一整套飲茶用具,即:風爐、灰承、秅、炭撾、火、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鹺簋、揭、熟盂、碗、畚、劄、滌方、滓方、巾、具、列和都籃。這套紛繁蕪雜卻又風行一時的茶具,成了我們了解唐人品飲文化不可多得的材料。
陸羽介紹的這套茶具,按其用途可分為八類,即:
(1)生火用具。包括風爐、灰承、炭撾、火。
煮茶燒水,是離不開風爐的,陸羽推介的風爐,造型別致,三足兩耳,類似古代的鼎,但比古鼎要輕巧許多,可以放在桌上。爐用銅、鐵鑄造,內有六分厚的泥壁,以提高爐溫。爐身開洞通風出灰,內有三個支架,放煮茶的,在支架上分別鑄有“巽”、“離”、“坎”卦符號及它們的象征物“彪”(風獸)、“翟”
(火禽)、“魚”(水蟲)。風爐的底部有“灰承”,即鐵製的盛灰用具。鳳爐的外形美觀典雅,爐腳上鑄有“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和“聖唐滅胡明年鑄”二十一個古文字。在爐壁的三個小洞上方,分別鑄刻了“伊公”、“羹陸”和“氏茶”六個古文字,連讀作“伊公羹”、“陸氏茶”。
陸羽的風爐是根據《周易》的卦義設計的,“坎”主水,“巽”
生風,“離”主火。按照卦義,“坎上巽下離子中”的意思就不難體會了:煎茶之水承於上,燒水之火燃於中,助火之風鼓於下。
“體均五行去百疾”,意思是飲茶能使五髒調和,百病不侵,借五行之說來讚美茶的藥理功能。“聖唐滅胡明年鑄”,說明了風爐的鑄造時間,“胡”是我國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通稱,“滅胡”當指平定“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也就是說,風爐的鑄造時間應該是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了764年)。至於“伊公羹”說的則是商朝初年著名賢相伊尹靠高超的烹調技巧而致仕的故事。《辭海》引《韓詩外傳》記載:“伊尹……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伊尹用鼎煮羹,陸羽則用來煮茶,伊尹貴為丞相,陸羽則賤為一介草民,但陸羽卻好像對其中的差別視而不見,將二者相提並論,確也說明了陸羽鮮明的個性,當然,這種狂傲是建立在對自己煮茶技藝底氣十足的基礎之上的。
陸羽設計的鼎形風爐,在唐代士大夫階層流行甚廣。著名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專門作了《茶鼎》詩大加稱讚。但這種風爐在民間是否流行過,就不得而知了。據分析,這種情況似乎不太可能出現,因為,僅僅是材料的限製,就足以讓人望而卻步了,更何況其嚴格的設計要求和精湛的鑄造技藝,也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