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茶食、茶具與收藏之樂(8)(3 / 3)

以上各種紋飾的黑釉茶盞,隨著我國飲茶方法的改變,逐漸隱沒不見了。日本來華禪僧把唐宋時代的飲茶技藝傳人日本的佛教寺院,又由寺院傳到民問,逐漸成為日本民間的重要習俗,使作為鬥茶器具的建盞(日本稱為“兔毫天目”)也一起傳到了日本並流傳至今。隨著日本茶道的興起,仿製建盞也獲得了成功,並成為茶道中的名貴茶具,至今仍能見到它的蹤跡。

小巧玲瓏的紫砂器

說到飲茶器具,自明清以來素有“景瓷宜陶”的說法。就是說瓷茶具以景德鎮為首,陶茶具以宜興紫砂為最。景德鎮瓷器可不必細說,因它那優美的造型,豐富的釉色,耐人品味的花紋圖案和精細的胎骨使人一目了然,而並不起眼的紫砂器具為何這樣大受人們的喜愛呢?

江蘇宜興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它是用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很高的特殊陶土製成,無釉,呈赤褐、淡黃和紫黑等色。由於它既有一定硬度,又保存了一定的氣孔,因而盛茶既不滲漏,又富有良好的透氣性能。所以古人說用該壺飲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昧皆蘊”;“注茶越宿,暑月不饅”。此外,這種器具還有耐冷熱急變的特點。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劇變而炸裂;盛暑六月把盞壺,也不會炙手。紫砂壺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潤,氣韻溫雅,玉色晶亮。因此,寸柄之壺,往往被人珍同拱璧,貴如珠玉。

紫砂器藝人在藝術上的審美追求,也是博得人們喜愛的原因之一。我國人民飲茶,唐代時講究技藝,宋代時講究意境,到了明代由於散茶泡飲的興起,為講求品茶情趣創造了條件。飲散茶在明初已和當今炒青綠茶的芽茶相似,茶湯的湯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

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不再用黑、青色,而是崇尚白色了。可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後,隨著瓷茶壺與紫砂茶壺的崛起,使得茶壺和茶湯的色澤不再有直接的烘托對比關係。人們不再注意茶具的色澤,而轉向追求茶壺的雅趣上來。這時的紫砂器及時地創出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的造型,不但典雅莊重,大小相宜,質感細膩,還常配以篆刻詩詞與書畫。據明人周高起《陽羨茗壺錄》等有關文獻記載,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龔春(本名供春,以其姓龔,又稱龔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是當時著名的民間紫砂藝人,他們把紫砂器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龔春的製品被稱為“供春型壺”。其造型新穎精巧,質地薄而堅實,曾被譽為“供春之壺,勝如金玉”。可是,供春製做的壺,因年代久遠,傳世品如鳳毛麟角,少得可憐。

供春製壺還有段傳說。供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憧,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陪讀於宜興金沙寺,閑時常看老和尚做壺,十分入迷,就偷偷地學。可是他沒有泥料,偶然間發現老和尚每天洗手的小水池中沉積著很多泥。泥經過漂洗沉澱,變得很細膩,他就用這些泥趁主人讀書時做起來。寺院裏有棵參天銀杏,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他朝夕觀賞,摹擬樹瘤捏製出一把樹瘤壺。這把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看後拍案叫絕,便把平生製壺的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成為著名的製壺大師。

現存於中國曆史博物館的一件供春款樹瘤壺,有人認為是傳品,有人疑為贗品。1965年在南京市明墓出土的一件紫砂提梁壺,壺腹圓正,壺蓋扁平,有葫蘆形的蓋鈕。提梁斷麵呈圓角四棱形,在壺的頂部彎兩個矮角的拱形,後部有一個小係。壺的質地比較粗,根據墓誌表明下葬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證明壺的製作時間是供春製壺的時代,這是早期紫砂壺的惟一標準器具。

時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師傅傳授的格局,多作小壺,點綴在精舍幾案上,更加符合品茗的趣味。他的傑作“調砂提梁壺”,上小下大,形體穩重,紫黑色,雜以砂鋼土,呈現星星白點,宛若夜空繁星。現存的還有葵花壺,氣韻古樸深厚。人稱時大彬的作品是“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豔說大彬壺”。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製壺名家輩出。馳名於世的有清初陳鳴遠,嘉慶年間的楊彭年,其他還有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等名家。陳鳴遠製作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顯,壺蓋有行書“鳴遠”印章。現存於世的有東柴三友壺、朱泥小壺等,均被人們視為珍品,予以收藏。楊彭年的製品雅致玲瓏,不用模子隨手捏成,天衣無縫,被人推崇為“當地傑作”。當時江蘇漂陽知縣陳曼生是一位書畫刻篆家,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他好飲茶,同時又迷戀紫砂茶壺,在宜興任職期問與楊彭年合作,設計了“十八壺式”,並在壺上題刻詩句銘文。他們的作品人稱“曼生壺”,一直為鑒賞家所珍藏。清代還有紫砂茶葉罐,製作十分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