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不琢不成器的和氏璧
卞和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一天,他跑到荊山上遊覽,發現一塊不同尋常的石頭,表麵發出白色亮光,擊之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他憑著幾十年的經驗,認定這塊不尋常的大石頭的裏麵蘊藏著一塊非常珍貴的白玉,如果打開以後,請能工巧匠取出來,再加以精心雕琢,肯定是一件“國寶”。
當卞和抱著這塊“璞玉”回家以後,心中盤算著,這樣的稀世之寶隻有獻給當今的國王才是上策。主意既定,他就離開家門,帶著“璞玉”奔向國都而去。
當時楚厲王當政,聽到這個好消息要親自接見他。卞和向楚厲王進述了一遍“璞玉”發現的經過以及“璞玉”的珍貴道理。厲王聽後,將信將疑,反複察看這塊“璞玉”,終究看不出玉的樣子來。於是,喊來王宮裏的玉匠,玉匠們也查看了一遍,皺皺眉頭,毫不在意地對厲王說:“這有什麼稀奇,不像玉,而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
厲王大怒,再不讓卞和分辯,立即下令:“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給他處以刖刑!”武士們立刻將卞和推出宮外,一刀砍掉他的左腳。
楚厲王去世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萌發了獻玉的心思,他想,,也許武王是位英明的君主,能夠識寶,不妨再去試試。於是抱著“璞玉”,一跛一跛地走向王宮,將寶玉獻給楚武王。
誰知楚武王與楚厲王一樣,都是不識玉的君王,於是又找來玉匠來鑒別,沒想到,這個玉匠就是上次楚厲王找過的,這個玉匠自然又是漫不經心地說:“這不是玉,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上次企圖以此來欺騙厲王沒有成功,如今又想故伎重演,再騙一次武王,你存什麼心思?”
不等卞和開口申辯,就喝令武士將卞和推出宮門,把右腳砍掉了。
楚武王去世後,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發了獻寶的決心。懷著一線希望,又抱起“璞玉”爬向王宮。他一麵爬,一麵哭,一連3天,幾乎血都哭出來了,終於來到王宮。
文王十分感動,決定親自接見。同時,文王還召來好幾名熟悉玉石加工的巧匠,一起來“會診”,經過他們再三察看,終於得出共同的結論:“表麵雖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裏邊確實埋藏著一塊玉,一塊很珍貴的寶玉。”
文王命令玉匠當場打開驗看,果然是一塊頗大的白色無瑕、微微透明、放射著珍珠般光芒的玉石。在場的君臣與工匠們都傻了眼,無不交口稱讚卞和的耿耿忠心和他識玉的特殊本領。
隨後,楚文王又命工匠們加工雕琢成一塊白壁,為了紀念和表彰卞和的功勞,命名為“和氏璧”,存放在國庫內妥為保管,代代相傳,成為大中國統治者無上權力的象征。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了解到,玉石雖然名貴,但是如果沒有經過精雕細刻,就將永遠是一塊石頭。
玉是如此,人何嚐不是呢?
【延伸閱讀】
學習古人麵對挫折的態度
東晉末期,社會環境混亂汙濁,陶淵明帶著“大濟蒼生”的願望踏入仕途,社會的現實卻不容他的理想、誌向有發展的機會。剛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慣官場種種的黑暗現實,卻又希望能夠發展自己的才能,二者相互矛盾,以致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沉淪,相反,他在對現實的渴望和苦悶中掙紮著,在努力維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的勞動中掙紮著,這使他對於社會有了深刻的反思,創作出一座理想王國“桃花源”,來表達自己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和反抗,也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文學成就。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文化中,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司馬遷寫《史記》,曹雪芹寫《紅樓夢》,劉永寫市井詩詞等等。
大多數文人能夠在受挫之後能夠奮勇前進,積極向上,麵對挫折,愈挫愈勇,百折不撓,最終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光輝的一頁。
可我們麵對挫折又如何呢?考試意外低分,痛苦一陣後便拋之腦後,不反思,不進取,尋求啊Q式自慰,還是淚流不止呢?
要知道,這隻是一次挫折,是考驗心理素質的一麵鏡子,麵對一次失敗就像給自己一下馬鞭,應好好反思一下,而不是猶如一場輕微地震之後忘到九霄雲外,亦不是毀滅自信的烈性炸藥,它隻是作為一名導師,在你不塌實的時候給你上一課,希望你提高警惕,更正處事態度,而不是作為一名欺壓者出現,將你的自信拽如深淵,要不可及,從而讓你一蹶不振,自甘墮落,終日以淚洗麵。
麵對挫折,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冷靜下來整理整理思緒,勇敢的麵對,積極得去解決,而不是膽小怯懦,處處逃避。隻有這樣問題才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