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教習篇(3)(2 / 3)

如何提高自學能力

學習不僅是在校學生的任務,也是步入社會的成年人的需求。雖然有時候會有老師輔導,但往往不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此,更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有一套自學方法。把握下麵幾點,你的學習會就會變得輕鬆:

1.大膽質疑,培養質疑能力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與創新的源頭。加強自身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自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要學著不斷去質疑、釋疑,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積極地鍛煉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並能對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結論提出質疑。

2.整體把握,理清課本內容層次

把繁雜、冗長的知識一層一層地進行梳理,猶如剝洋蔥一樣,將所學的知識梳理出層次,然後從整體上把握這些知識層次。將其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就是所謂的“先放後收”。它可從兩個方麵入手,從內容上,要求學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識,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這些知識不僅要求學生找得出來,更要理解、記住它。從結構層次上,在看書後,了解課本中講了幾個問題,先講什麼,後講什麼;這些問題又是從哪幾個層次和角度闡述的?列舉了哪些事例來論證的。這部分內容在整個知識體係中處於什麼地位,與前麵的知識有什麼聯係等。

3.簡要概括,把課本由厚變薄

可在整體把握課本的基礎上,領會其精神實質。可先對一節或一段內容進行歸納,用一兩句話,一兩個字概括。隨著學習歸納能力的提高,逐步發展為對一課,一章的概括。

4.抓住線索,清晰知識的發展脈絡。

如果知識是珍珠,那麼線索就是將珍珠串起來的那根線。我們要去發現所學知識的線索,抓住了線索就抓住了所學知識的脈絡。在自學中要注意“三大問題”,即先講是什麼,後講為什麼或重要性,最後講怎麼樣。

5.劃出關鍵詞,突出知識核心結點

線索是學習內容的“網”,關鍵詞則是這張網中的“結點”。在知識學習中,要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某些“閃光詞”即關鍵詞,將知識高度壓縮在認知結構中,再應用時依據線索,快速檢索出關鍵詞,由此引出自己所學的知識。

6.寫讀書筆記,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

自學完一框、一節或一課後,寫出自己的讀後感,體會,或者對課本進行評述,寫出眉批,如果能長此以往,堅持下去,你的理論水平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高。

【原文】

1.7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學,不知義③。

【譯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注釋】

①琢:打磨、雕琢。

②器:才。

③義:禮儀。

【評解】

人的一生是一個磨練的過程,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遭受諸種挫折,但是,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就如同雕刻玉器一般,隻有經過層層打磨,才會亮出閃光的一麵。

學習是一輩子要做的事情,如此簡單的“學習”二字,需要我們去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小學教育

古代教育,小學是從7歲到12歲,它的教學宗旨、目標,就是培養正知正見。

小學的教育,在生活教育當中,是要培養他的勤勞,怎樣奉事父母,怎樣友愛兄弟,都是從這時候培養的。在德行、學問根本上,培養他的根本智慧。

所以這個階段,老師隻教句讀。老師不講解隻教他讀,利用他天賦的記憶力讓他熟記。

背下來之後,老師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麵教的背一遍之後,然後再教新的經文。這是童蒙教學用這個方法,天天教他朗誦、教他熟記。因為這個時候,他智慧沒有開,不需要講解,講他也未必能理解,隻是教他背,教他背誦。

到13或14歲,智慧開了,懂事了,再開講。所以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學,隻有小學和太學,太學就仿佛現在講的大學。太學裏麵就是講解,小時候所背的這些經論,要在太學裏麵做深入的研究探討、講解辯論。

等學生的人事關係明白之後,再進一步,教給學生人與環境的關係,與動物的關係,與植物的關係,與山河大地的關係。

再進一步,這才講到所謂玄學,即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