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教習篇(3)(1 / 3)

陶侃以為母親一定會在信中誇獎他一番的,誰料拆開信一看,連一句誇獎他孝順的話也沒有,反而在信中嚴厲地責備說:“你身為縣吏,領取朝廷的薪俸,首先應該做到廉潔奉公,一塵不染。現在竟利用職權,拿公家的財物來孝敬我,我真為你感到羞愧和擔憂!”

讀完母親的信,陶侃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辜負了母親的期望,痛悔不已。他馬上寫了一封回信,誠懇地檢查了自己的錯誤,並決心以此為鑒,不再重蹈以往的覆轍。

此後,他勤政為民,政績出色,深得民心,官運也因此亨通,從長吏、大尉、都督大將軍,一直做到長沙郡公。

這就是舊時文人傳頌的“陶母封鮓”的故事。他們認為陶侃一生廉潔勤勞,同他母親的教育影響是分不開的。“陶母封鮓”被作為母教的一個經典範例。

【延伸閱讀】

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

作為學生,他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和學校,受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家庭和學校。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可一些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心理,甚至會造成他們的逆反心理。為使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家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積極主動和學校配合、聯係。

1.來校詢問。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應積極主動地來到學校,詢問近期孩子在校的具體表現,與老師共同分析、探討合適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從迷途中扭轉回來。

2.電話聯係。

電話聯係是最直接、最及時的一種聯絡手段,有些家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與老師麵談孩子在學校的具體表現,這時應利用電話與學校、老師聯係,以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3.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可以看看他的作業、筆記,問問他的學習情況,和孩子交流交流問題。

【原文】

1.6子不學,非①所宜②。幼不學,老何為③?

【譯文】

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如果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沒有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注釋】

①非: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

②宜:適宜,合適。

③何為:做什麼呢?

【評解】

常言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個人如果錯過了人生的重要黃金階段,就會凡事事倍功半。學習是個漸進的過程,所謂“厚積薄發”,不要輕視年少時的點滴努力和積累,這些都將成為你日後成功的資本。

學會珍惜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不僅是對父母和師長負責,更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國學小百科】

《演小兒語》——中國最早的一部兒歌集

我國最早的一部兒歌集,是明代呂坤編輯的《演小兒語》。

呂坤(1536--1618年),字叔間,號新吾,寧陵(今河南商丘)人。他編的《演小兒集》,全書一卷,收有包括河南、山西、山東、陝西等地流傳的46首兒歌。文字淺近,內容生動,便於口耳相傳。編者在每首歌下麵都加上評語,雖然有些牽強附會,不符原意,但將古代兒歌中許多遺產借以保佑存下來。

呂坤在《演小兒語》的序跋中還提出了一些關於兒歌的理論問題,對今天的兒歌創作也有借鑒之處。

【相關鏈接】

鑿壁偷光

匡衡是西漢人,出生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的點不起燈,他為此很苦惱。後來,他發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隻隔著一堵牆,於是,他便在牆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裏透過來了,他高興的簡直跳了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夜蹲在牆腳,借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過了不久,有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早已被讀得滾瓜爛熟,卻一直沒有錢買新的,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釘子,他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地有個叫“文不識”的富豪,家裏藏書很多。匡衡便請人介紹,去文家當長工。到了文家,他幹活既賣力又不要一文工錢。“文不識”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道:“你為什麼自願做工,而不要工錢呢?”“我給您做工,不為別的,隻希望您把書借給我,讓我好好閱讀。”“文不識”答應了他的請求。匡衡一得到豐富的圖書,就想幾天沒有吃飯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樣,貪婪地、津津有味地讀啊讀啊,讀完一冊又讀另一冊。

這樣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