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二秀才:首見於南宋孫奕《履齋示兒編?聲畫押韻貴乎審》:“初,誠齋先生楊公(楊萬裏)考校湖南漕試,同寮有易義為魁。先生見卷子上書‘盡’字作‘盡’,必欲擯斥。考官乃上庠人,力爭不可。先生雲:‘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為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竟黜之。”
著腳書樓:宋代趙元考的綽號。他博覽強記,宋牛牟《曲洧舊聞》卷二載:“(趙元考)無書不記,世俗稱‘著腳書樓’。”意即:趙元考好像行動的書樓一般詩書滿腹。書城唐代李泌,不但看書多,而且家中藏書汗牛充棟,被譽為“書城”。
書倉:後漢的曹平,積石為倉以藏書,號曰“曹氏書倉”。
書窟: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奮讀書,出門則藏書跟隨,終日手不釋卷。讀書所坐之處,四麵書籍卷軸盈滿,時人謂之“書窟”。
書巢:南寧著名詩人陸遊,在山蔭家居時建造了一個書房,自命為“書巢”。
書櫃:明代文人丘瓊勤奮好學,才思敏捷,故有“書櫃”的美稱。
【相關鏈接】
蘇洵發憤終有成
北宋時期,四川有一個名叫蘇序的人,從小不愛讀書,晚年卻讀起書來,還寫了不少詩。蘇序有三子,依序是蘇澹、蘇渙、蘇洵。蘇澹和蘇渙都以文學舉進士,蘇渙更是進士及第。衰落的蘇氏家族開始中興,並為五代以來的眉州貢舉破了天荒,讀書風氣為之一變。後來眉州出了學者千餘人,蘇氏一家確實起了示範作用。兩個哥哥高中進士,對蘇洵來說應該是一個有力的鞭策,但蘇洵還是遊蕩四方,不用功讀書。18歲上蘇洵赴京趕考,名落孫山,19歲結婚以後幹脆就不再讀書了。
蘇洵的妻子程氏,是大理事承程文應之女,書香門第受過良好的教育,頗有文化修養。她對蘇洵的所作所為,非常憂心,常常為此悶悶不樂,擔心她的夫君會從此斷送了前程。蘇洵也察覺到妻子的憂慮,開始悔其少時不學之過。27歲的時候,他終於幡然悔悟,終日端坐,奮發力學,不再出遊。蘇洵在29歲時再度赴京考進士,盡管他為人聰慧,辯智過人,但因其所學與科舉考試要求的章句、名數、聲律之學不合,結果還是沒有考上。37歲時,宋仁宗舉辦特考,他再度赴試還是沒有考上。就在此時,他在異鄉接到父親蘇序的死訊,急急趕回家中奔喪,心中非常難過。
常人受到這樣的剌激,通常都會放棄讀書。但是蘇洵卻由此領悟到,人不應該為了考試而讀書,故此絕意功名不再走此科舉之路,開始為自己而讀書了。蘇洵毅然燒掉過去為考試而做的幾百篇文章,重新閱讀古書。他忽然發現不為考試而讀書,書中的精華反而盡赴眼底,真正嚐到了讀書的樂趣了。
蘇洵如此用功八年,前五年養精蓄銳,不寫一文。五年之後,方才動筆將心中的所積所感一吐為快。他的文章文風古樸、文理深邃、文意幽遠,得到歐陽修等文壇領袖的賞識。嘉佑元年,蘇洵親自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赴試,一舉成功,雙雙及第。兩個兒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父親純樸的文風。蘇洵與蘇軾、蘇轍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繼“三曹”以後的“三蘇”,成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
【延伸閱讀】
自主學習能力要從小培養
自主不是意味著讓孩子自己作主、不受限製,也不是讓孩子隨著自己的意願高興幹什麼就幹什麼。自主學習並不等於自由、放羊式的學習,它有更深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主體本身具有“渴望學習”的意識,能自覺地從事活動——專心地看、堅持地做、主動地想,積極探究遇到的問題。
1.拓展選擇的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傾聽、關注、研究孩子的個體需求,敏感地從孩子的興趣中發現對孩子有意義的、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活動,讓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如發現孩子很喜歡玩紙,家長就可以根據其愛好,延伸成項目活動:小實驗——水與紙、手工——染紙、折紙、撕紙,參觀造紙廠等等。
2.讓孩子選擇學習的材料
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他們必須通過直接接觸,充分感知,才能積累經驗。如想教孩子數學中的排序的時候,在教孩子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可以抽插的小彩旗、高樹和矮樹,做好後在數學活動中操作。充實、豐盈的材料本身就是學習資源,孩子準備、利用材料,就是在觸摸、感知材料,認識、比較材料。因此,選擇的過程也是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過程。
3.讓孩子選擇學習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自己的教育隱蔽起來。講的是教育要含蓄,隻有含蓄的教育,才能給孩子自我修正的時空,才能成為孩子自我誘導的力量。因此,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多征求孩子的意見:這個主題可以怎麼做?我們怎樣來開展活動?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如在學習歌曲時,家長可以問孩子:這首歌可以用什麼方法學唱?是用整體學唱法、分段學唱法還是逐句學唱法?這樣,既讓孩子根據自己認識理解的需要,對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的選擇,以獲得自身發展的能力,又幫助幼兒逐步樹立起自主學習的信心。
【原文】
6.8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①,魁②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③。爾小生,宜立誌。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