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策書是用繩把一個個竹簡編連而成的書。簡策書是中國古籍最早的正規書籍的形態。隨著毛筆的使用,竹簡作為書籍載體的產生,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簡策書,其中以竹簡、木牘使用的時間較長。書籍裝幀伴隨著書籍的產生而逐步發展和演變,在周宣王時出現了石鼓文;在春秋戰國時期簡策書得到了發展,春秋末年出了與玉文書、石文書相一致的書籍裝幀形式,發展到秦時期,在簡策書盛行的基礎上,出現了璽印及大量刻石,如《熹平石經》就是典型碑文,內容為七經:《易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共20餘萬字;在西漢時期,出現了帛畫、地圖、圖像石、畫像磚;在新莽時期沿用了西漢各種裝幀形態。
線裝書是用紙為載體,筆墨為工具,用線穿眼固定的書。線裝書是中國古代書籍最後的冊頁書。線裝書的出現與東漢時期“蔡倫造紙”和隋末唐初期的“雕版印刷術”不無關係。隨著中國文明史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紙張材料給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有紙時代,書籍不僅便於攜帶與閱讀。圖書信息量大量增加,而且打眼、穿線、裝訂成冊成為一種很容易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書籍從單一的使用功能上升到審美功能。古代書籍的封麵封底逐漸有了設計,正文前有了扉畫,文字中有了插圖,版式有了邊欄、界行、書耳、版心、魚尾、象鼻、白口、黑口、天頭、地腳、行款的概念,裝訂形式有了書籍藝術的結構性。圖書從封麵、封底、版心、版式,到用紙、用墨、用色,甚至到裝訂形式,不斷有新的審美要求,並逐步趨於完善和精美。明代萬曆以後出現線裝書,到了清代在繼承民族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合了西方先進的印刷技術,發展了活字印書,多色套印、函套裝書成為可能。
縱觀世界文明史,中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結繩書、圖畫文書、陶文書、金文書、簡策書、線裝書等書籍文化,創造了卷、冊、篇、帙、函等多種圖書形態,創造了與之相適應的竹簡、縑帛、卷軸、經折、蝴蝶、包背、線裝等多種裝幀藝術形式。中國古代書籍文化與書籍裝幀的曆史性、文化性、審美性、哲理性、科學性、多樣性、獨特性和創造性,至今獨步世界,澤被書林,形成鮮明的東方“民族性”的古代書籍裝幀特色。
【相關鏈接】
古人苦讀的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人叫路溫舒,字長君,山西潞州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家貧沒有錢買書。中國在漢以前,非世家沒有藏書,非自己下功夫抄錄,就無書傳學。那時候還沒有紙張,非絹帛皮簡無以為書,所以家貧就自然沒有書可讀了。
路溫舒放羊時經常路過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邊上長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與竹簡一樣尺寸,並將其編聯在一起,然後借來《尚書》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麵。有了蒲編書,他就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西漢著名的法律專家。
西漢的公孫弘,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職。公孫弘本來就不甘心平庸,因為家境貧寒隻好替別人放豬。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跑到竹林裏把竹子削成竹簡,把借來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簡上麵。漢武帝時期,公孫弘官至左內史、丞相,封為平津侯。
晉朝人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就是曆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禦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困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房梁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孫敬憑借其獨特的“頭懸梁”的苦讀精神,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晉時知名的大儒。後人對孫敬的苦讀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並談,用以教育孩童。
戰國時候的洛陽人蘇秦,遊說秦惠王,上書十次而遊說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回到家裏“妻不下飪,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家裏人都不理睬他。蘇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讀薑太公的《陰符經》,研究其中的奇謀策略。至更深夜半,頭迷眼閉,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恥大辱,就拿一把錐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紮一下,醒了以後再讀。如此苦讀,一年以後出山,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完成了合縱大計,自己也腰掛六國相印,成為曆史上著名的縱橫家。
【延伸閱讀】
布置書房有妙招
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習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對書房的裝修與裝飾上要多加留心,下麵就教你幾招布置書房的巧妙方法。
1.用素淨的布幔隔離書桌與床鋪,讀書時拉起能夠有效杜絕倒床而睡的誘惑;
2.空間過多的色彩,會令人眼花繚亂,心浮氣躁,因此最好以單純而簡雅的色係。
3.利用有隔音效果的材質,能夠有效隔絕噪音。以磚牆代替玻璃、以實木門代替空心門。
4.書桌通常以麵對窗戶最適合,光線充足,在疲乏之餘觀賞風景而稍事休息。至於書櫃,考慮取拿的便利性,放於書桌左右為佳。
5.充足的燈光是書房家具配備個重點,除了吸頂燈外,燈泡式或日光燈式台燈搭配使用。
6.家具宜選擇自然色係;白色容易對眼睛造成炫光。書櫃過深的色彩在視覺上造成壓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