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勤學範例篇(3)(2 / 3)

7.抽屜可以不同顏色的色板做重點式的凸顯,借以表示各種考卷、資料、文件。

【原文】

6.6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①。

如負②薪③,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譯文】

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沙袋裏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注釋】

①輟:停止。

②負:背。

③薪:柴。

【評解】

囊螢、映雪的故事隨著他們的成功而成為千古美談,更成為激勵青年人勤奮上進的典範。學習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要找借口,不要說自己沒有條件,條件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囊螢、映雪的故事啟示人們:若想要學習並獲得真知就不要受客觀條件影響,沒有什麼是不能克服的,難以克服的隻是人的惰性和依賴性。

朱買臣邊賣柴邊讀書,李密邊放牛邊讀書。他們都能在艱苦的環境下利用一切時間讀書,而現代人往往以“沒時間”作為不好好讀書的借口。

的確,在強大的工作壓力下,要騰出時間繼續學習、閱讀好的資料廣泛學習是不太現實的事情,但是每天擠一擠時間,還是會有剩餘時間的。

現代社會發展如此迅速,每個人在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也是必須要做的功課。

【國學小百科】

奇書《論衡》

東漢著名唯物論思想家王充,自幼聰穎過人,青午時,曾遊學洛陽,因家境不富,買不起書,便經常到書市上閱覽,王充讀書能過目成誦,所以,很快便“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王充性格耿直,勇於堅持真理,一生清苦,曾做過小官,但不久去官回到家鄉,在家鄉一麵教書,一麵勤奮著作。他以畢生的心血寫下了四部哲學巨著:《譏俗》《政務》、《養生》、《論衡》。其中,《論衡》一書是王充用了30年時間寫就的。他為此書題名《論衡》,“衡”是古代對天平的稱號,含義是對古往今來的一切思想和學說,都要加以秤量和品評,辨別真偽,權其輕重。書名表明了王充不隨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

《論衡》共85篇,內容非常豐富,全書閃爍著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輝,是我國古代唯物論的寶貴遺產,被稱為奇書。

189年,同時代的著名學者蔡邕來到浙江,看到《論衡》一書,如獲至寶。密藏而歸。蔡邕的友人發現他自浙江回來,談吐不同凡響,學問突有大進,猜想他可能得了奇書,便去他房間尋找,果然在帳間隱蔽處發現了《論衡》一書。他不等蔡邕同意,搶了幾卷就走,蔡邕急了,急忙叮囑:“此書隻能你我共讀,千萬別讓人家知道了”。友人讀過此書,也拍案叫絕,連稱奇書!

【相關鏈接】

囊熒映雪

“囊熒”的典故說的是晉朝的車胤,“映雪”講的是晉朝人孫康的故事。他們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卻能立誌苦讀,沒有因為讀書的條件差就停止學習。唐朝李渤有詩說:“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說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國藩也說過:“讀書乃寒士本業,切不可有官家風味。吾於書箱及文房器具,但求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異也”。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誌苦讀,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製的袋子裏麵,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晉秘書監孫盛的曾孫、長沙太守孫放之孫。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隻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裏,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相,封德陽縣侯。

負薪苦讀

《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後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

朱買臣未仕前,住在蘇州城西穹窿山麓,因家貧又好讀書,不得不靠賣薪度日。每次賣柴,他都是且行且誦古書,怡然自得。妻子崔氏見了覺得很丟人,跟他鬧離婚。朱買臣勸說妻子:“我年五十當富貴,現己逾四十,俟吾富貴,當報汝功”。崔氏再也熬不下去了,就改嫁他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