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勤學範例篇(3)(3 / 3)

其後,經同鄉嚴助推薦,朱買臣為漢武帝“說春秋,言楚詞”。武帝大悅,封朱買臣為中大夫、文學侍從。朱買臣曾為武帝征伐東越出謀劃策,後官至會稽太守。

朱買臣至會稽任太守時,“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就停車帶回太守府中,供他們食宿。其妻十分差愧,自縊而死。元代有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的雜劇,講的就是朱買臣的故事。

【延伸閱讀】

上班族如何擠時間學習

繼續學習,增長見識和加強能力是每個上班族的願望,尤其是對於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壓力的白領一租來說,要處理好自己擔當的各方麵角色都很不容易,學習簡直成了奢望。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一樣,隻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正是這短短20個字,激勵了魯迅,鼓舞了寒窗苦讀的文人,同時,又給了我們多少充滿光明和力量的啟迪。所以,我們要從分分秒秒中擠出時間來學習。

學習目標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一樣。如果是要參加考試的,那你可先列一個計劃,每天學多長時間,不要太長,一天就一兩個小時就夠了,你可比家人早起一點,趁家裏安靜的時候學習,而且早上記憶力也好;或者去參加輔導班,每天趁晚上的時間參加集體學習,在那種學習氛圍中學習效果更好。如果是學英語,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將要記的單詞、句子等記在小紙條上,上下班坐車時、上廁所時都可拿出來看看,時間一長形成了習慣,自己的知識也就默默增長了。

其實說找不到時間學習隻是一個沒有下定決心學習的借口罷了。試問所有有上進心有成就的人,誰又是靠著學校裏學的那點東西吃一輩子的,他們都是在參加工作和成家後邊做邊學出來的。

如果想學,就要抓緊時間,再拖下去,慢慢地連這點想學習的念頭會消失掉的。隻要你有毅力,一切都不是問題。

【原文】

6.7蘇老泉①,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②悔遲。爾③小生,宜早思。

【譯文】

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注釋】

①蘇老泉:即蘇洵,宋朝著名的散文家、政論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猶:才。

③爾:你。

【評解】

蘇洵在二十七歲的時候,終於幡然悔悟虛度的光陰,開始奮發力學。但是幾次赴試都沒有考上,但是他沒有氣餒,最後終成大器。

讀書在人的一生中,有最佳“黃金期”,也就是十三歲之前。在這段時間裏讀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如果錯過了人生的前十三年,無論你今後多麼努力地彌補,無奈大腦與神經係統的發育已經定型了,再背書記不住了,那時就“猶悔遲”了。

【國學小百科】

古代形容讀書人的稱謂

書癡:即書呆子。《舊唐書?竇威傳》載:“威家世勳貴,諸兄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史哂之,謂為書癡。”但是,古代讀書人也有以甘當“書癡”而自豪的,如陸遊詩雲:“白頭尚作書癡在,剩乞朱黃與校讎。”

書庫:喻博學飽識之士。《隋書?公孫景茂傳》載:他“少好學,博涉經史”,“時人稱為書庫”。

書淫:比譽稱好學不倦、嗜書入迷的人。《晉書?皇甫謐傳》稱皇甫謐“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

書癲:比喻讀書入迷、忘形似癲的人。如陸遊在《寒夜讀書》一詩中曾用“書癲”一詞自我解嘲,詩雲:“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

書生:指儒生。《三國誌?吳書?孫權傳》注雲:“(趙)谘曰:‘吳王……雖有餘閑博覽書傳,籍采奇異,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當“書生”與“白麵”連在一起時,特指少年文士,含有年輕識淺之義。

書迷:心迷戀於書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貧無力購書,隻好到處借閱,讀後還把書全抄下來。即使天冷硯台結冰,手指僵硬,也抄書不止。被稱為“書迷”。

學究:古代泛稱儒生,後常諷刺腐儒為學究。如宋劉延世《孫公談圃》載:“藝祖(趙匡胤)生西京夾馬營,營前陳學究聚生徒為學,宣祖(趙弘殷)遣藝祖從之。”

白衣秀士:指沒有功名的讀書人。如馬致遠《嶽陽樓》曲:“至如呂嚴,當初是個白衣秀士,末流書生,上朝求官,在邯鄲道、王化店遇著鍾離師父,再三點化,終得成了道。”

蠹(dù)書蟲:字麵意為咬書的害蟲,轉喻讀死書的人。唐韓愈主張“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反對讀死書。其《雜詩》雲:“古史散左右,詩書置後前。豈非蠹書蟲,生死文字間。”

櫛進士:櫛乃男子束發的梳篦。“不櫛進士”喻稱有文才的女子。如唐劉訥言《諧噱錄?不櫛進士》載:“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