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的官,也稱太師太傅。
【相關鏈接】
孔子師項橐(tuó)
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給毀了。孔子是聖人,也還是活到老學到老,他曾向7歲的項橐請教問題,給後人做了好榜樣。
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所以被後世尊為“聖公”。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遊。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於路中不動。子路見狀,停車嗬斥道:“小孩子怎麼不讓車呢?碰到你怎麼辦?”
童子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童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瓦片擺成的“城”中。童子問:“是城讓車馬,還是車馬讓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
小兒答道:“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
項橐驚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項橐小孩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道:“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項橐再問:“請教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又哪裏有花呢?”項橐聽後晃著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孔子心中實在是敬佩這個7歲的孩子,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延伸閱讀】
謙虛為人
謙虛是古往今來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它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路標,是乘風破浪前行的有力武器。《尚書》有雲:“滿招損,謙受益。”《諫太宗十思疏》中有雲:“虛心以納下。”《出師表》中提議“開門納諫”。做人到底應當怎樣檢點自己才能作到謙虛為人呢?這並不是一個好回答的問題。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做人要保持謙虛,不能自做聰明,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多一點智慧。謙虛的目的,並不是使我們覺得自己的渺小,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我們身邊,成功的人都是謙虛的人,他們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怎樣成為謙虛的人呢?具體如下:
(1)要嚴於律紀,誠以待人;
(2)了解自己所需,了解他人所需;
(3)保持自我的本色,不要隨波逐流;
(4)提高聆聽與學習的能力;
(5)建立自我的內在價值感,忠於這份情感;
(6)建立心靈的平和,不浮躁;
(7)尋求新境界、新目標、並付諸行動。
【原文】
6.4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譯文】
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中令書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注釋】
①《魯論》:即論語。《論語》有三種本子,分別是《魯論》、《齊論》、《古論》。現在我們通常讀的論語是《魯論》。
【評解】
宋朝的開國丞相趙普,雖然已經位極人臣,但是依然手不釋卷,經常手捧《論語》認真研讀。而趙普能夠以宰相之尊仍如此好學,可見學習與地位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隻能說明,地位越高需要越有堅實的知識基礎作為支撐,否則自己的位子是做不久的。
天道酬勤,趙普的故事告訴人們:人的學問是永無止境的,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和人生狀態,都要抱定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國學小百科】
中國古代官職稱謂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製度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