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勤學範例篇(2)(2 / 3)

上卿:周代官製,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禦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禦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隻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麵,因此世稱“藩鎮”。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相關鏈接】

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中令是宋朝的中書令(宰相)趙普,這段話講的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趙普與趙匡胤是小時候的同學兼朋友,他出身比較艱苦,少年時期沒有好好讀過書,以後跟隨趙匡胤打天下。宋朝開國後,趙普曆任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兩朝的宰相,自稱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論語》幫助趙匡義治理天下。

趙普白天忙於處理國家政務夜晚則讀《魯論》,所謂“魯論”就是魯國通行的《論語》二十篇。據說每當遇到重大問題,趙普總是說:“明天再做決策。”晚上回家以後,他從箱子裏麵拿出一本書仔細地讀,第二天準能夠提出一個很高明的見解。

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覺得趙普家裏一定藏有什麼秘籍寶典,於是買通他的家人打探這個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書拿出來一看,原來是《論語》。可是誰也不相信,怎麼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論語》呢?

趙匡胤得知此事,親自到他家來探問,趙普就把那本《魯論》拿了出來。趙匡胤說:“此為朕幼年所習,如今卿家還在讀嗎”?趙普回答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盡在其中”。宋太宗繼位以後仍然想用趙普為宰相,有人說趙普的壞話,說他隻能讀《論語》。太宗如實以告,趙普說:“臣實不知書,隻能讀《論語》。我輔助太祖定天下隻用了半部《論語》,尚有半部可以輔助陛下致太平”。

【延伸閱讀】

管理者要學習的八種能力

越是高位,越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以下這些行為能力是管理者必須學習的。

1.尊重別人

管理者要體現出對員工的尊重,就要對員工以禮相待,滿懷體諒地認真聆聽,並保持目光交流。經理人應避免對員工說教,避免用一種居高臨下或嘲諷的口氣說話。

2.授權賦能

“賦能”就是給予員工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授權”就是支持員工自我負責。未經培訓,員工可能一事無成;失去責任感,員工往往隻管做,而不願去動心思。被賦能的人對自己具有良好的感覺,因為他們有機會表現卓越的知識和技能;被授權的人也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因為他們能對自己的一生負責,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能量,展現他們的才華、智慧和許多方麵的能力。

3.言行和諧一致

如果管理層的言行不和諧一致,輕則引起員工的困惑,重則會失去員工的信任。管理者隻有對員工表現真誠、坦誠不欺,才能在員工中贏得信賴。要是他們從不開誠布公地和員工交流,又怎麼指望員工向他們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