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勤學範例篇(2)(3 / 3)

4.營造安全感

在一個“安全”環境裏,人們感到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擔心受到嘲諷或譴責。他們感到可以放心地承認“我犯了個錯誤”。亞科卡在他的《直言不諱》一書中建議:“隻有主管才能創造一種氛圍,讓員工可以放心地說出‘我不知道’和‘但我會弄明白的’這些富有魔力的字眼。”

5.表明個人的處事原則

經理人不能出現過火行為,給員工做出表率。有時,他們需要提醒出言不遜的員工:“你的行為我完全不能接受。”對此,經理人所麵臨的挑戰,是如何不卑不亢地表明自己的原則,以免傷害別人的人格或獨斷專行。

6.查明員工業績滑落的原因

員工業績差強人意時,即實際業績與期望業績之間產生差距時,首先要努力了解業績出現差距的原因。采取措施糾正問題之前,應先搞清楚問題,切忌不要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在全體人員麵前講,那樣隻能影響經理自己的形象,因為,這樣的員工可能在私下和別的員工講過真實的原因,隻是你不知道而已。

7.認真觀察員工的行為

一種最有效的培訓方式是對員工的業績及時給予富有建設性的反饋。經理人應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具體了解員工的業績強項,然後提出具體的業績改進反饋,對員工不應先入為主。員工得知這種不切實際的評價時,就會感到自己受到輕視,心生不滿。

8.培育員工的潛力

員工越是不敢正視自己的潛力,對經理人耐心的考驗就越大。正如《走在水上》一書的作者鮑爾博士所說的:“要學會與人為善,因為你所遇到的每個人都不好欺負。”

【原文】

6.5披①蒲編,削竹筒。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②。彼不教,自勤奮。

【譯文】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注釋】

①披:劈開。

②股:大腿。

【評解】

在西漢,還沒有出現紙張,那時的字主要寫在絹帛皮筒上麵,但是貧窮的路溫舒是買不起的,於是就將割回來的蒲草截成與竹筒一樣尺寸,並將其編連在一起,將借來的書抄在蒲席上,然後用牧羊的時間閱讀。最後官至臨淮太守,並且成為西漢著名的法律專家。

“削竹簡”的是西漢的公孫弘。他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職。公孫弘本來就不甘心平庸,因為家境貧寒隻好替別人放豬。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跑到竹林裏把竹子削成竹簡,把借來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簡上麵。

曆史上的公孫弘與董仲舒齊名,都是漢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奠基人。幾年後公孫弘官至左內史、丞相,封為平津侯。

孫敬和蘇秦都是從布衣位列卿相,名揚四海的,都是得自於刻苦追求與勤學不輟,這種刻苦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苦讀固然重要,但還應該講求學習效率。現代的教育理論就極不讚成“苦讀”,林語堂在《論讀書》中就批評蘇秦的做法是“愚不可當”並且說“不睡覺隻有讀壞身體,不會讀出書的精彩來。”但是這二位苦讀的代表並非一無所成,蘇秦“終以酬壯誌,功名傳千古”,孫敬最終也是學有所成。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的書不好好讀,借別人的書卻看得很快,因為要還給人家。可見人讀書是有惰性的,非逼著自己讀不可,自己原諒自己就懶散了。由此可見,“苦讀”並非要不得。孫敬和蘇秦的做法或可商榷,但苦讀的精神是一定要學習的,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時刻激勵小孩子立誌苦學,懈怠散漫是難成大器的。

【國學小百科】

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

中國古籍圖書的形態可分為三個階段:結繩書、簡策書和線裝書。中國古籍圖書的這三大變遷與中國遠古時期的結繩記事、文字發現、造紙術的產生是分不開的。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史就是中國文明的變遷史。”

簡單地說,結繩書就是用繩來打結的書,它是中國古代書籍裝幀的初期形態。這一初期形態是在中國文字產生之前出現的。它是用材料的長短、繩結的大小、缺口的深淺表達某種意義的,它雖然不是語言符號,但起到了文字語言符號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遠古時期特有的符號形式——“結繩與契刻記事”。隨著曆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舊石器時代出現了刻在岩石上的史書——圖畫文書;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刻在陶器上的史書——陶文書。陶器時代已發明了甲骨文,已有了中國古代初步的裝幀形式,比如,豎寫直行,從右向左的排版方式。殷商時期出現了金文書,並鞏固了新石器時代的排版方式。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古代書籍裝幀隨著曆史的發展,一方麵不斷地產生新的書籍裝幀形式,另一方麵曆朝曆代逐漸有了一些關於書籍文化與版式、裝幀等方麵的思想和論述。這些都從不同的層麵推動著中國古代書籍裝幀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