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即培養了堅強的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堅持才能完成的運動項目,如慢跑、遊戲、爬山、登樓等,對鍛煉孩子的意誌力更有效。當然家長的要求也不能過高,因為運動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逼迫孩子“一步登天”往往事與願違,不僅達不到鍛煉意誌的目的,反而挫傷孩子的身子骨和寶貴的自信心,最終使孩子視“堅持”為洪水猛獸。
3.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頭
在物質條件過分優裕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由此可有意讓孩子吃點苦,如上學擠公交車,在赤日炎炎下趕路,或冬泳等等。
4.家長作出表率
如果家長自己都缺乏毅力,那麼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話。很難想象一個冬泳時因怕冷而半途而廢的父親能培養出不屈不撓練長跑的兒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自己首先也得做到,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5.遇到困難多做鼓勵
對尚未“經過風雨見過世麵”的孩子,在接受意誌力考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意誌消沉往往是難免的。此時,來自家長、教師乃至小夥伴的鼓勵至關重要,一旦在他人的幫助和支持下,鼓起勇氣渡過了難關,意誌力就會顯著地增強。
【原文】
6.9瑩八歲,能詠①詩。泌七歲,能賦②棋。
彼穎③悟④,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譯文】
北齊的祖瑩,八月就能吟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唐朝的李泌,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讚賞和稱奇。
【注釋】
①詠:詠吟。
②賦:賦詩。
③穎:聰明。
④悟:領悟。
【評解】
祖瑩,字元珍,南北朝時後魏人。《魏書?祖瑩傳》中記載:祖瑩“八歲能通《詩》、《書》,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於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由是聲譽甚盛,時號為聖小兒。李泌,字長源,唐朝中期趙郡中山人,自幼時以“奇童”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以後曆事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間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鄴縣侯。他們的聰明才智,人人都稱奇、羨慕。
現代教育體係下的學者,很少有為自己的理想而做研究的,差不多的都是為了學位、職稱、工作而讀書。表麵上看是為社會讀書,實際是根據社會上的需要,為了自己的“錢途”奮鬥而已。真的是自己對於某一項學問有興趣,想深入研究的人本就不多,在今日的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更是極為少有了。
【國學小百科】
音樂文娛名詞的古代稱謂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穀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宮調:音樂術語。古代稱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其中以任何一聲為音階的起點,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音階的起點的調式稱“宮”,即宮調式,而以其他各聲為主者則稱“調”,如商調、角調等,統稱為“宮調”。
十二律:古代樂律學名詞,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製。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鍾、大呂、太簇、夾種、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
俗樂:古代各種民間音樂的泛稱。宮廷中宴會時所用的俗樂,稱為“燕樂”。“雅樂”是統治階級製定的典禮樂舞,尋根究底,幾乎都來自民間音樂,隻不過改變了它的內容和情調而已。
雅樂: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大典時所用的樂舞。周代雅樂是指“六舞”(雲門、鹹池、大磬、大夏、大鑊、大武,前四種屬文舞,後兩種屬武舞)。
春江花月夜: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陳後主(陳叔寶)所創,原詞已佚。隋煬帝、溫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
十麵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後期已在民間流傳。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之情景,運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現技巧,表現古代戰爭中幹軍萬馬衝鋒陷陣之勢,十分生動。此曲是傳統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種射技。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文房四寶: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
書法: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漢字的八種基本筆畫:點、橫、豎、撇、捺、折、鉤、提。
陽文、陰文: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
歲寒三友:指古詩文中經常提到的鬆、竹、梅。
花中四君子: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