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讀書人都把科舉作為謀出路的途徑,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懊喪的心情就不用說了。他在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挨餓的淒慘情景,按捺不住心裏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不平的現象。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寫下的不朽詩句。
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剛剛封他一個官職,安史之亂便爆發了。長安一帶的百姓紛紛逃難。杜甫的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裏,吃盡了千辛萬苦。
唐軍收複長安以後,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陝西華縣)做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複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裏,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裏靜靜聽著,隻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牆逃了,老婆婆一麵答應,一麵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裏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
家裏隻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麼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隻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隻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淒慘情景,心裏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後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由於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延伸閱讀】
家長如何輔助孩子學習
孩子小的時候,學習還沒有很強的自主性,這就需要家長來給予必要的輔導。而創建一個“創建學習型家庭”是很有必要的。所謂“學習型家庭”,是指在家庭中有濃厚的學習氛圍,家庭成員都能自覺地學習,學習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動;在家庭中有較豐富的學習材料,能提供給大人和孩子學習,而且能做到學習材料不斷充實,不斷更新;家庭中有固定的學習場所等。具體如下:
1.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學習場所
這場所最好是書房,條件差一點的也可以是客廳或各自的臥室。要在學習場所創設必要的學習條件,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
2.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學習時間
要想使孩子成長為愛學習的好孩子,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學習時間內,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交流。
3.要有必要的讀物和學習資料
這是家長、孩子進行學習的工具。家庭應積極創設條件,添置書籍,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少買玩具、多買書。還可以給孩子購置了電腦,用以上網查閱資料,開拓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