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計量的萌生
計量這一概念,在國內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但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計量是指統一準確的測量。即是說,計量是一種測量行為,這種測量不但要求盡可能的準確,而且要符合社會化的要求:對於同一測量對象,不同的測量者進行測量時,應能得出相同的結果。凡是滿足這些條件的測量,都屬於計量。
計量產生的先決條件是人的思維的進步,首先表現在量的概念的形成。所謂量,是指現象、物體、物質可以定性區別和定量確定的一種屬性。量的概念來源於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是比較和積累的結果。原始的量的概念,與人類的產生應該是同步的。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當類人猿製造出自己的工具——石砍砸器時,已經實現了向“人”的轉化。而即使製作粗糙的石器也需具有量的概念。因此,可以推論:量的概念是在從猿變人的極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亦即量的概念的形成,與人類的產生是同步的。
原始人對於量的概念的理解還比較粗糙,這表現在他們所製造的石器,還不能保持一定的形狀和大小。現在發現的舊石器早期的各種砍砸器,製作都十分簡單,彼此差異很大,就表明了這一點。雖然如此,原始人在製作這些最簡單的石質工具或者利用這些工具去砍伐樹枝、製造棍棒時,也必然涉及到對大小、長短這些直覺的量的比較,這是不言而喻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石器時代步入了它的中晚期。這個時期的工具較之以前有了很大進步,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類型,例如石刀、石斧、石鐮等。甚至還出現了複合工具。例如在石斧上鑽孔,裝上木柄,這就構成了一套複合工具。複合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它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對量的認識的深化。因為複合工具在製作時,涉及到不同部位的相互配合。就拿在石斧上鑽孔來說,就要考慮孔的位置和大小,以便使木柄能夠順利裝上。這時的人類雖然還沒有測量工具,但他們必然能夠進行比較相互大小、長短距離之類活動。而這種比較本身,就是一種原始的測量。
但是,僅僅有原始的大小、多少等量的概念,還不足以建立起古代的計量。隻有在發展到學會了記數,並將數與量的概念結合起來,人類才有可能真正開始其原始的計量活動。因為計量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效量表示各種事物及現象的大小、多少等,沒有數的概念,就不可能實現這一目的。
學會一定的計數並把握這些數之間的關係,這對人類發展而言,是走向文明的一個大飛躍。要實現這一飛躍,並非易事。觀察小孩成長過程,我們可以發現,要使小孩建立大小、有無、多少等概念,要比教會他們數數容易得多。這一情況與人類社會初期所經曆的情景大致相仿。調查材料表明,1949年以前,中國個別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比較緩慢,在計數上最多還隻能數到3或10,3或10以上的數就數不清,而統稱為“多”了。可見學會計數,對人類而言,確實是一件大事。
從發展角度來說,人類認識數,應先從“有”開始,再到略知一二,以後在社會生產和實踐中不斷積累,知道的數目才逐漸增加。中國古代有“結繩記事”和“契木記時”的傳說,這大概就是對最早記數活動的描述。據統計,仰韶文化及年代稍後的馬家窯文化等遺址出土的陶缽口沿上,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刻劃符號幾十種,這些符號據推測可能是某種數字排列,這表明中國先民當時已經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記數了。
有了量的概念,又具備了計算數目能力,這二者的結合,就為萌生古代原始計量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從理論上來說,量的單位可以任意規定,單位規定之後,就可以運用規定的單位進行測量並對同類性質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比較了。所以,量的概念及計數能力的具備及應用,就標誌著古代原始計量的萌生。
社會化生產的促進
古代原始計量萌生之後;還需要有其合適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才能不斷成長,最終枝繁葉茂。而這條件之一就是早期社會化生產的促進。
我們知道,在人類社會發展曆程中,隨著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原始人群也慢慢地向河流沿岸、湖泊周圍及草原森林地帶遷移,生活相對穩定下來,並開始向氏族轉化。氏族社會的出現,使得有關生產活動進一步社會化。社會化的生產活動對測量的精確度和統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了古代計量的發展。
就今天我們所知而言,最能反映當時母係氏族公社生活情景的,當屬半坡遺址了。半坡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東郊,總麵積約10餘萬平方米,反映了距今6000多年前原始社會母係氏族時期人類生活情形。半坡村落分居住區、製陶區和氏族墓地三大部分。居住區是村落的主要構成部分,總麵積約3萬平方米,已發掘的僅占1/5。居住區中心是一座麵積達120平方米的大型圓角方屋,這座方屋是一座半地穴式建築。房子中央有4個對稱的大柱穴,柱穴中的柱子雖然已經無存,但可以想象得出這是4根支撐屋頂的主柱。這4根柱子的長度顯然要基本一致,這就離不開測量。大房子周圍還密集地排列著幾十間結構相似、大小相仿的小房子,這些房屋的麵積都很接近。此外,圍繞約3萬平方米的居住區四周,還挖有深和寬都在6米左右的大圍溝,以防禦猛獸或外部落的襲擊。依照當時的生產水平,這樣巨大的工程,隻有在周密計劃和進行測量的基礎上,依靠氏族村民集體協作才能完成。沒有統一的測量,就不會有這樣的工程。正是由於這種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活動的促進,古代計量才逐漸得以發展,一步步地脫離了其原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