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發明的故事(8)(2 / 3)

“哼!天下烏鴉一般黑,哪個太守到咱南陽來不是刮地三尺?”

“噓!小聲點,可別讓那些衙役給聽見了。”

這真是太守還沒到,南陽城裏老百姓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按照慣例,太守上任將由東門入城,因而一大幫衙役穿戴整齊,扛著一頂簇新的八抬大轎等候在東門外。可是,日頭漸漸地經過頭頂,又慢慢地向西移去,左等右盼,就是不見新任太守的影子。原來,這位新到的杜太守,早已帶著一名貼身書童,微服進城了。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這位杜太守卻“一把火”也沒燒。當地的權貴們都想與新太守“聯絡聯絡感情”,到太守府上拜訪,卻難得碰上太守在家。這樣一來,這些達官顯貴們就私下猜測起來:

“不知誰和太守關係如此密切,難道城裏有太守的老朋友不成?”

要說杜太守的朋友,在南陽城裏他有一大幫“老朋友”。

不過,這些“老朋友”既不是什麼富豪大戶,更不是什麼顯貴門第。剛上任,杜太守最想便服私訪,既避人耳目,又可以真正體察民情。原來老百姓就是太守杜詩心中的“老朋友”。

有一天,杜詩信步而行,但見城中熙熙攘攘,一派繁華熱鬧景象。忽然,一陣爭吵聲吸引了他的注意:

“怎麼這麼貴?不就讓你把這鐮刀給重打一下嗎?又不是買新鐮刀!”

“嫌貴?行。你先到別處問問,看看是不是我劉師傅成心多收你工錢!”

等大夥兒散去後,杜詩走進打鐵店,和劉師傅攀談起來:“劉師傅,打鐵這營生真不容易呀!”

見有人道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劉師傅渾身上下通體舒服,連忙說:“這位先生,瞧你這裝扮應該是位讀書人吧。

你是知書達理的人,瞧瞧,要煉成這麼一塊鐵有多難啊!”

順著他的手指看去,杜詩見到好大的一個煉鐵爐,旁邊有十幾個人在汗流浹背地推著一架“人排”。

所謂“人排”,也就是當時鉤鼓風設備。它是把多個“橐”並排在一起,以適應大型煉鐵爐的需要,稱為“排橐”,簡稱“排”。因為使用的時候,需要許多人一齊用力推拉傳動杆,使皮橐隨著推拉一伸一縮,把空氣送進煉鐵爐中,所以被稱為“人排”。

一番仔細觀察之後,杜詩發現推拉“人排”是最重最累的活。因為隻有“人排”送進去的風足夠大,才能保證煉爐的高溫。但人的體能畢竟有限,再加上身旁就是高溫狀態下的煉鐵爐,因此,工人很容易疲勞。結果,風力不能得到保證,煉一爐鐵要費很多時間,而且煉出的鐵也不能保證質量。

杜詩邊看邊想:要是能找到另外的鼓風方式,既省力又高效,那該多好啊!可是,既不用人力又要推動鼓風機,有什麼力量能做到這一步呢?

連續幾天,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杜詩的腦海裏。一天傍晚,他在後花園中散步;一陣湍急的流水聲吸引了他。杜詩細細一看,原來是花園中的假山上衝瀉出一股小瀑布,在下麵濺出朵朵水花。他心裏猛地一亮:對啊!為什麼不用水力來代替人力呢?要是把鼓風機的傳動杆變成大木輪,再加上連杆,放在河中,不就可以讓河水衝擊帶動木輪轉動了嗎?

想到這裏,杜詩迫不及待地叫人找來一些木工和鐵匠,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大夥兒高興極了,連稱“好主意!

好主意!”

不久,河邊建起一座高大的煉鐵爐。杜詩設計的水力鼓風機——“水排”格外引人注目。由於這種鼓風機既省力又高效,很快就受到鐵匠們的歡迎,許多煉鐵爐都改成水排鼓風。

在杜詩的幫助下,煉鐵業迅速發展起來,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水排的發明,比歐洲人使用水力鼓風機的時間早了1100多年。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的智慧,是冶煉史上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