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節奏日趨緊張激烈的今天,人們意外地發現,使用毛筆臨摹書法名帖,竟能起到修身養性的作用。傳統書法中的起筆收筆,遊刃自如,頗得氣功當中吐故納新、氣沉丹田的精蘊。這樣,“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在科技日漸發達的今天,仍然沒有失去它獨有的魅力,反而為文人雅士所鍾愛。
然而,在陣陣襲人的墨香當中,誰能想起,這枝極盡書畫雅致的毛筆,竟是一位武將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好長時期。為了能讓秦王及時了解前線的戰況,蒙恬定期寫戰況報告,派軍士飛馬遞呈秦王。
當時,人們用竹簽蘸了墨將字寫在絲做的絹布上,這種“筆”稱作“聿”。
蒙恬雖是一介武將,卻也文才出眾、思如泉湧。可是,每次用“聿”寫文章,寫戰況報告,總使他感到筆不從心。
“聿”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墨水,把極為貴重的絹弄髒了。這樣一來,激情澎湃的文思稍縱即逝,令他十分煩惱。於是蒙恬好幾次萌生過改造“聿”的念頭,而且願望越來越強烈。
在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次,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到軍營。由於打的兔子多了拎在手裏沉甸甸的,其中一隻野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扭扭的痕跡。
蒙恬見了,心中突然一動:“如果用兔尾來代替聿蘸墨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吸不上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試了又試,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浪費了。
蒙恬一頭惱火,一氣之下,把那枝“兔毛聿”扔進了門前的一個石坑裏。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其他改進辦法。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格的材料。
這天,蒙恬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無意之中,他發現了山石坑裏那枝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覺得兔毛濕漉漉的,毛色也變白了。他心念一閃,馬上跑回營房,將它蘸上墨汁,這時,兔尾竟然變得圓潤飽滿。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來,山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過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
正是這一枝平淡無奇的毛筆,蘸著或濃或淡的墨水,在竹簡上、在絹帛上、在白紙上,書寫了燦爛輝煌的數千年的古國文明史,記載了朝代更替的刀光劍影,錄下了中華祖先在文明進程中的每一個足印,留下了鏗鏘上口的詩詞曲賦,還有那浩如煙海的書畫瑰寶……這是一枝讓炎黃子孫昂首挺胸、自信驕傲的文明之筆。
杜太守發明鼓風機的軼聞
東漢時期,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員叫杜詩。他熱心為百姓分憂解難,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他在任南陽太守期間,發明了用於煉鐵的“水排”(即水力鼓風機),大大提高了煉鐵鑄造農具的效率。
早在公元前6世紀,炎黃祖先就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
在煉鐵技術發展的進程中,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冶煉技術的提高,離不開鼓風設備的更新。因為金屬的冶煉需要高溫,而高溫必須依靠鼓風設備才能達到。我國早期的鼓風設備叫做“橐”又稱“橐籬”,是用牛皮製作的皮囊,再接上傳動杆做成的。
話說轉眼就到了新任南陽太守走馬上任的日子。南陽城內打掃得幹幹淨淨,衙役們跑前跑後張羅著,準備迎接新太守的到來。
聽說新太守要來了,街頭上有人在議論:“我聽說新來的太守,很受皇上的器重呢!”
“是啊,我還聽說,這位杜太守為官清廉,政績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