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麻葛織造生產曆史(6)(1 / 3)

廣東葛纖維的脫膠漂白是采用煮練捶洗法。葛藤采回後即挽成網,急火煮成爛熟,並隨時用指甲剝看,待纖維發白不沾青時,即可剝取,然後將剝好的葛纖維在流水河邊捶洗幹淨,風幹,再露一二宿,纖維即成白色,置於陰處,就可以績紡織造了。

隨著麻、苧紡織業的發展,開始出現某些專業分工。雖然直至清代,在不少地區,從麻苧種植、績麻紡線到織造成布,都在同一家庭內完成,除某些性別分工外,不存在專業分工。如廣東鶴山一些地區,農戶“多以績麻織布為業”,有的麻布名稱就叫“古勞家機”;四川榮昌,“比戶皆績,機杼之聲盈耳”,等等,都屬於這種情況。但是,也有許多地區出現了專業織麻匠。農婦隻績麻紡線,織布由專業織匠承擔。如江西寧都,“俗無不緝麻之家”績紡成線後,再請織匠織成布。四川隆昌,也是請織匠織布,按麻線重量付給工錢。

在廣東一些地區,麻、葛紡織業內部的專業分工也十分明顯。順德有績麻、織布之間的專業分工。這種分工同時也是性別分工,當地績麻為女子,而織布多為男子。即所謂“女績於家,而男則具麻易之。亦有男經而女織者”。其他一些地區,麻類紡織內部專業分工更細一些。雷州、東莞、陽春等地,不僅紡績麻線與織布有專業分工,織葛與織苧、織麻也有專業分工。這些地區都有專門織葛的織匠,其中以雷州、東莞織葛匠的技術最為高超。雷州半島上產於高涼、硇洲等地的葛麻,都在雷州(今海康)織布。好的雷葛布,1尺要100文銅錢。東莞的織葛匠與尋常織苧麻者不同,被稱為“細工”。增城的織葛業很發達,但織匠多來自東莞。織葛匠內部又有粗細之分。在雷州,織細葛布與織粗葛布的工匠,住在不同的村子裏。東莞“細工”織成的葛布,薄如蟬翼,重僅數銖。葛麻的采集和加工也都很有講究。采集時隻采蔓生在地麵上的嫩藤。1天隻能采1斤左右,采者自己或家裏並不進行紡績織造,而是賣給城裏人加工。婦女績葛時都是用針尖破析,幹拈成線,而不用水績,恐留下痕跡。用這種方法加工出來的葛纖維,“細入毫芒,視若無有”。用它織成的葛布,自然也就薄如蟬翼了。

在織造工藝方麵,明清時期在廣東地區出現了苧、葛、蕉和絲的交織織法。用苧麻紗和蠶絲交織成的織物,輕薄、柔滑而白淨,如同魚凍一樣,故名“魚凍布”。潮陽出產的稱為“鳳葛”的葛布,是以葛紗為經、蠶絲為緯的交織織物,亦名“黃處布”。增城也生產這類葛、絲交織品,但結構不如純葛織物緊密,下水洗滌則“葛自葛,絲自絲,兩者不相聯屬,純葛則否”。長樂同時,生產葛、處和蕉、絲兩種交織織物。由於這種交織布的產量很大,當地養蠶繅絲,全都是用作這兩種織物的緯紗,而不織綢。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福建生產的蕉布,極其輕細,價錢雖賤,但太稀薄,不能用來縫衣服。而廣東生產的蕉布,尤其是蕉、絲織物,似乎沒有這些問題。蕉布不但受到廣東人的重視,而且遠銷長江流域諸省。這些地區的商人運去棉布,從廣東換回蕉布或蕉絲布。增城的女兒葛則是一種加銀織物。它在織造時襯有銀絲。因此,織物銀光閃爍,“霏微蕩漾,有如蜩蟬之翼”,卷起來可以放人筆管。但是,這種葛布有一個大缺點,日曬即發縐,水浸則頓時收縮,而且很不結實,不可久穿。據說雷州葛則沒有這些問題,那裏經過特殊加工的上等葛布,細滑而堅牢,色自如象牙,被稱為“錦囊葛”,用它縫製袍褂、直裰,十分高雅。因此“雷葛盛行天下”。從上述情況看,錦囊葛在織造時,很可能嵌入了某種加強絲。

此外,還有一種“罾布”,產於新安(今寶安)縣南。它是利用破舊魚網的苧麻絲作緯、以棉紗為經的交織品。這種舊網麻縷經過石灰煮練、溪水洗漂的特殊處理後,潔白如新。罾布分為雙、單兩種,雙者表、背兩麵都有大小絮頭,單者隻一麵有。絮頭以長者為珍貴。摩擦時間長了,好像西洋的起絨氌毯。如將這種罾布染以薯莨,纖維勁爽,可作夏服;不染則纖維柔軟,可作禦寒冬服。當地傳聞,漁夫穿上罾布,不怕風浪;小兒穿上,可避邪魅,被稱之為“奇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