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麻葛織造生產曆史(6)(2 / 3)

苧絲布、葛絲布、蕉絲布、苧棉布和加銀織品的大批生產,說明我國很早就已熟練地掌握了交織工藝技術。

夏布生產的專業分工和工藝技術

近代時期,夏布生產的專業分工有了明顯的發展。

夏布生產,如果不算治麻,為分績麻、織造、練染3個階段。近代時期,這3個階段發展成為彼此獨立的專業。在夏布生產比較集中和發達的地區,績麻的鄉村婦女自己不織夏布,而織布機戶自己不績麻,織好後也不練染。練染有專染夏布的染坊。

各地的大致情形是,苧麻在產地加工成麻皮(片麻或絲麻)後,由商人運往夏布織造區,績麻婦女向麻商購買麻皮,將其撕細、拈績成麻線,繞成球狀,俗稱“麻紗”。每縫市集,婦女將績好的麻線拿到集市兜售。四川夏布生產區有麻線專業市場,稱為“麻線市”,機戶在市上選購條紋、色澤相近的麻線,織成各種夏布。因為這些麻布尚未練漂,稱為“生麻布”。機戶將生麻布賣給夏布莊,再由莊號委托漂漿房練漂、拆疊後,才售與顧主,或運銷他處。

織麻的上述3個階段,不僅有明確的專業分工,而且出現了相應的地域分工。在四川,隆昌長於績、織,產布特多;而榮昌長於練染、精製。隆昌、內江所織的夏布,通常都運往榮昌進行練染、印花、漿紮等整理加工。

績麻是織造夏布的第一階段。其手續因白麻、青麻而繁簡不同。白麻在拈績之前和績成之後,要利用日光和硫磺加以漂白,使織出的夏布顏色白淨;青麻因刮製不淨,不可能用日光或硫磺漂白,省去了漂白工序,仍保持其本色,加工較為簡單。

績麻本身也有精粗之分。如果績麻時隻將麻縷頭尾拈絞相接,而中段仍保纖維原有的扁平狀態,這種粗加工的麻紗,稱為“扁紗”。通常商品夏布所用的麻紗即是這種扁紗。如果麻縷拈接後,再置於膝上,用手掌搓過,使其通體圓緊,這種精績麻紗稱為“圓紗”。一般家機自用夏布所用的麻紗,都是圓紗。圓紗織成的夏布,美觀、緊密、結實,但加工手續較繁、費工較多,因而價格較貴。商品夏布因其成本過高,都用扁紗而不用圓紗。

績麻的勞動生產率,固然因扁紗、圓紗而不同,與夏布的精細也有很大關係。夏布越細,所績麻紗的單位時間產量越低。在四川,普通績工每人每月的績麻產量,專銷北京的“京莊布”(經紗600根)麻線為45兩;中粗的“四八布”(經紗960根)麻線為32兩;精細“千頭布”(經紗2000根)麻線為16兩;而特細“千六頭布”(經紗3200根)麻線僅10兩。

麻線績好後,還必須絡線,在四川稱為“挽麻線”。根據經、緯線的不同用途,絡成適當的形狀。經紗絡成球形,俗稱“麻團”;緯紗絡成棗核形,俗稱“麻纓子”。但在四川一些地區,績麻戶,出售麻線,往往不分經緯,一律絡成麻團。機戶買回後,通常須雇人另絡緯線。

近代時期,在夏布生產的集中地區,除大量農家婦女以績麻為家庭副業外,還有不少績麻專業戶。如湖北,1920年有麻線戶129戶,男女工322人。四川夏布區則多為副業性質。1934年,隆昌、榮昌、內江、江津、中江五縣約有績麻戶3.6萬戶,從業者5.92萬人。以隆昌最多,達3.4萬人。

織布階段大致分為準備、織造、整理3個步驟。

準備步驟包括牽經、漿經、整經、穿筘和結綜5項。其中漿經是為了增加經線的強力、彈性和光滑度,使在織造的過程中,能經受竹筘的摩擦,而不致斷頭。漿經又分“刷漿法”和“排漿法”兩種。刷漿法在四川俗稱“刷布”,即將牽好的經紗綁於刷架上,用草根製成的蘆刷將大米糨糊均勻刷於經紗上;排漿法在四川俗稱“排布”,具體作法是牽經時,另置直徑3-4寸,長6-7尺的竹筒挖槽、橫臥作為漿筒,內貯濃淡適宜的米漿,再在竹槽兩側各鑽600個小孔,牽經時使經紗穿孔而過,帶出米漿,再穿過排架上的排板小孔,使其均勻。兩種方法中,刷漿法成本和技術要求較高,效率較低,但質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