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造是夏布生產的中心環節。織造夏布所用的織機,直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仍是老式投梭布機,全屬木製。在四川等地,這種布機分為“高機”和“矮機”兩類。其主要區別是,高機機身較高,經線梭口較平,卷布方木固定於機身;矮機機。身較低,經線梭口呈坡形,卷布方木絆於織布者一腰際。這種構造上的差異,給織布操作及其速度、產品質量帶來不同效果。高機織布時,因卷布方木已固定,不需腰力調節,織布速度較快,勞動強度小,較易持久,但因織筘和打緯方向較平,力量較小,而且卷布方木已經固定,經線鬆緊無法自由調節。所以,織出的布欠均勻和緊密。而矮機則克服了上述缺點,因而高機逐漸被矮機取代。在榮昌,原來高機非常盛行,因產品不佳,漸被淘汰,到三四十年代,僅剩數部。
老式布機所織的夏布,幅寬一般隻有1.3-1.4尺,雖然有的“改良夏布”,幅寬達到1.5尺左右,但數量不多。織工的日產量也隻有1匹多,大約25尺左右。
夏布織好後,還要進行漂白、染色(或印花)、漿紮等整理加工。
夏布的漂白,十分講究和嚴格。雖然在織造前,麻和麻線都曾經練漂,但不徹底,且織造時必然沾附雜質、塵埃,所以織好的夏布仍帶淡黃色或褐色,且多斑點。在四川,除運銷朝鮮的部分夏布(如“尺三布”、“四八布”等粗布)外,無論是否染印,都必須漂白。
夏布漂白要經過酸液處理、石灰處理、堿液處理和漂粉處理等4道工序。酸液處理是將夏布放在米湯、淘米水等酸性溶液中浸泡。浸泡一夜,取出瀝去酸液,再進行石灰處理。即在石灰溶液中浸泡,然後放入木甑熱蒸8-12小時,使其綿軟。蒸完後,將布放入急流水中衝去灰分,再到河裏用清水洗淨、晾幹,再浸石灰、再蒸、再衝、再洗。如此三四次,分別稱為“頭灰”、“二灰”、“三灰”、“四灰”。石灰處理後,將夏布放人裝有純堿(碳酸鈉)溶液的缸中浸泡。堿缸一般為石缸或石坑,或大木桶,能容布數10匹乃至300-400匹。浸泡後仍須用木甑熱蒸,然後衝洗、晾曬。堿處理的次數,起初三四次,後因出口商極力求白,於是逐漸增加到七八次乃至10餘次。在漂白過程中,一般先由漂坊施堿處理六七次,用草酸將汙跡刷去,運到河裏洗淨,絞去汙水,搭在竹竿上晾幹,送交貨主鑒定。如貨主不滿意,則須再施堿工,謂之“翻堿”。翻堿也可能多達數次,直至貨主滿意為止。最後還得用漂白粉浸泡1小時,用清水洗淨,絞幹,搭於竹竿晾曬幹透,漂白工作才算完結。
印染和漿紮的技術、程序與棉布大致相同。夏布所染的顏色以藍色和玉色最為普遍。印花主要有色底白花、白底青花兩種。前者所用方法和原理類似棉布的蠟染,後者不經染缸,而用顯色染料澆淋,是一種比較新的方法。印花圖案以花卉居多,其中又以鬆、竹、梅、蘭等最為常見。
已經漂白、染色或印花的夏布,還要上漿,以增加硬度,四川俗稱“骨力”,並填充經緯紗之間的細孔,稱作“倒子眼”。然後與本色布同經砑踹,以平子眼,增加長度、寬度和色澤。最後折疊為卷,縛上商標,更用彩繩係結,用布榨壓緊捆牢,整理加工才算完結,方可載運上市。清代和近代時期,四川隆昌、內江、榮昌,江西萬載、宜黃和湖南瀏陽等地,經過上述嚴格加工的精細夏布,曾遠銷世界各地。
近代夏布業和麻織業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