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是最主要的苧麻生產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和歐美一些國家對苧麻的用途擴大。它們利用苧麻纖維細長、堅韌、易於漂白、富於光澤以及在水中經久不腐等優點,用以織造帆布、帳蓬布、繩網,並與蠶絲混合,織造錦緞、天鵝絨和其他仿絲織物,廣泛用於汗衫、襯衫、帽裏、西服裏等的製作。國外市場對苧麻的需求明顯轉旺。在國內,人們對細洋布(或細洋紗織製的土布)服飾的新奇感逐漸消失,穿著挺括、涼爽、吸,汗的夏布服飾,再次時興。同時,夏布和用苧麻纖維製成的魚網、蚊帳、繩線等,也都大量運銷東南亞等地。這就促成了一些地區苧麻種植的擴大和商品化的發展。
近代時期,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多少不等地生產一些苧麻。但主要的苧麻產地是長江中上遊流域的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和四川等省。長江以南、鄱陽湖以西、洞庭湖以東的這一地區,在20世紀初發展為中國最重要和集中的苧麻種植區。其次是廣東、福建:此外,陝西南部,山東登州、萊州一帶,遼寧遼河流域,也有相當出產。
據1914年北洋政府農商部的統計,全國的苧麻種植麵積為294萬餘畝,年產量達333萬餘擔。另外,在華北、東北、華東和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等廣大地區,普遍種植大麻、黃麻、亞麻等其他麻類作物。其中大麻的種植麵積和產量更大於苧麻。據農商部的統計,大麻的種植麵積達370萬餘畝,年產量達1042萬餘擔。當時有人指出,苧麻和大麻的上述統計數字偏高。但是,到目前為止,尚無法得到更準確的全麵統計數字。
苧麻按照纖維的顏色分為青麻、白麻兩大類。這種不同顏色的形成和分類,在湖北是由於加工方法不同。用火力烘幹者,纖維柔軟而富於光澤,稱為“白麻”,用日光曝曬幹燥者,稱為“青麻”。在四川,苧麻纖維的自然本色就有青、白之分。青麻接近於大麻,每年可收割4次,而白麻隻能收割3次。按照刮製方法的不同,苧麻又分為片麻和絲麻兩種。刮製成片狀者叫“片麻”;成絲狀者叫“絲麻”。
這些苧麻,一部分供生產者或當地居民績線、搓繩、織網、織造蚊帳布或夏布;一部分運往城鎮、非產麻區或某些夏布業集中地區,拈線、搓繩、供縫紉、衲鞋底和織造夏布之用;還有相當一部分出口國外。因此,20世紀初葉,苧麻出口貿易有相當大的發展。絕大多數年份的出口量都在30萬擔以上。1918年還達到40.6萬擔。漢口、九江、嶽陽是全國三大苧麻出口港。同時,漢口也是國內最大的苧麻市場。
漢口位於長江中遊、京漢粵漢兩鐵路交彙點,是鄂湘川贛4省的中心。當20世紀初麻業興旺時,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以及陝西、河南的一部分苧麻都在漢口集散。除苧麻外,還有分別來自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黃麻、大麻、檾麻。20年代,每年在漢口集散的麻約在七八十萬擔上下。其中苧麻約占十分之九。
湖北的武穴,隨著苧麻貿易的興盛,也發展成為重要的苧麻集散市場。鄂東和江西的相當一部分苧麻都經武穴出口或轉運外地。一戰期間,經武穴運出的苧麻,有時一年高達30餘萬件,幾乎與漢口不相上下。
安徽六安、霍山、潛山等地的苧麻和大麻,則以麻埠為集中地,在那裏用竹筏運至正陽關再換船轉運煙台。
隨著苧麻、大麻等麻類作物種植的擴大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近代夏布業和麻織業也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和變化。
近代夏布業和麻織業的發展變化明顯地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專業麻織廠的建立和近代化生產的出現。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張之洞籌建於武昌的湖北製麻局,是我國第一家機器麻紡織廠,它以生產夏布為主。製麻局的籌建標誌著我國麻紡織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但可惜這家新式麻紡織廠空前難產。動工興建的次年,海關報告中就說“不日可成”,但此後卻無進展,1903年的海關報告還說,“麻局尚未開通”。次年總算建成投產,但機器設備又不配套,隻能績麻為絲,而無法開機織布。又由張之洞指撥官款20萬兩,交由承租商置辦織麻機。這樣,直到1905年,製麻局才算完全建成投產,據說情況不錯。1906年有報道說,鄂省機器製麻局,“開辦有年,出貨甚夥”。並經張之洞奏明,產品運銷享受免納厘金的優惠待遇。以後,製麻局又在武昌建成第二家工廠,生產規模很大,但創辦時間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