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棉麻紡織與生產(10)(3 / 3)

國民黨政府對日資棉紡織廠的接收經營,使該行業中的官僚資本空前膨脹,戰後棉紡織業形成了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和英國資本3個係統。在當時全國515萬餘枚紗錠中,官僚資本占36.2%,民族資本占62.7%,英國資本占1%。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內外棉貨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國外,日本的開工紗機比戰前減少了2/3,已無力壟斷東南亞市場,中國棉紡織業卻除一大勁敵;在國內,日資各廠被作為敵產沒收,掃除了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同時,抗日戰爭勝利,人民向往和平生活,添置衣被,紗、布市場需求旺盛,加上國民黨政府推行低彙率政策,美棉大量湧入,滿足了原料供應,壓低了棉價,降低了棉紗成本,開工各廠,無不利潤豐厚。又由於長期的通貨膨脹,投機風行,紗、布便成為主要的投機籌碼。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棉紡織生產、棉貨市場交易的虛假和畸形繁榮。

在抗日戰爭後一個短時間內,不僅原有的棉紡織廠紛紛複業,而且湧現出一大批新廠。華資各類棉紡織廠,1936年為90家,1947年增至259家。不過,機器設備由於戰爭期間損毀嚴重,1947年仍未恢複到戰前水平。市場紗、布商也猛增。上海的紗、布商從抗戰前的270家陡增到抗戰後的2731家。

戰後棉紡織業出現的繁榮,不僅是暫時的、畸形的和虛假的,而且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商人投機,一些工薪收入者大量購進紗、布以保值,製造了虛假的市場購買力。更嚴重的是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國民黨政府依靠“美援”和出賣國家利益基礎上的。當時全國棉花大幅度減產,已釀成嚴重的棉荒。棉紡織原料來源主要是美棉。1946年輸入美棉等洋棉690萬擔,占當年全國棉產量的90%。1947年輸入量有所減少,也並非因為國棉供應增加,而是由於外彙枯竭。

美棉的大量湧進,不僅對我國棉花生產和廣大棉農是一個沉重打擊,而且使全國棉紡織業為美國所直接支配。按照協議,美援棉花的分配及運用,受中美雙方合組的棉花小組的支配和監督,甚至連各紗廠配棉的數量也必須經過美方人員的核準;美援棉花的紡織產品內外銷各半,內銷部分必須換取美國所需要的原料和其他物資,外銷所得外彙,由中美合組的委員會管理、使用,即購進更多的美棉等外棉供各紗廠生產。這樣,我國棉紡織業在國際。市場方麵,完全處於美國的支配之下。

大量湧入的不僅有美棉,而且有美紗、美布、美資。還在抗日戰爭期間,美國就擬定了獨占中國棉紡織業的龐大計劃。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棉紡織壟斷集團立即開始著手實施這一計劃。

美國在企圖壟斷中國棉紡織業的同時,還大力扶植日本的棉紡織業。據估計,按日本國內市場的需求量,隻須250萬錠的紗機生產能力,但日本投降後,被允許保持350萬紗錠,後來又被允許增至600萬紗錠,並計劃發展到1500萬紗錠。不久,日本的廉價紡織品又將大量湧入中國市場。甚至再次占居主導地位。

更現實的危機和災難是,國民黨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悍然發動內戰,隨即加強了對棉紡織生產的管製,再次將棉紡織業納入戰時經濟軌道。1946年8月後,國民黨政府相繼推行棉紗限價配售、限價收購和運銷管製政策,上海運往華南、華北、武漢等地的紗、布必須得到簽證許可。同時按進口棉花配額收購棉紗產品。限價(或議價)明顯低於市價甚至成本,嚴重影響各紗廠再生產的順利進行。1947年底又開始實行棉花統購,責令各紗廠代紡代織,完全恢複了抗日戰爭時的花紗布管製政策。由此而引發的一係列弊端也隨即出現。敲榨勒索之風,變本加厲。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開始發行“金圓券”,即所謂“八一九”改革,強製全麵限價,實際是一場瘋狂搜刮。全國棉紡織業陷入深重災難。

在管製初期,各紗廠用虛報成本、代紡拋空、賄賂官府等辦法應付,同時繼續進行線單、股票、外彙等買賣投機,雖可獲取可觀的利潤,但生產不斷萎縮。到1948年淮海戰役後,國民黨的垮台已成定局,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加速崩潰,棉紡織業所有的虛假繁榮逐漸消失。棉花棉紗的產量都大幅度下降;同1936年比較,1949年皮棉從1638萬擔減少到850萬擔,下降了48.1%;棉紗從204萬件減少到180萬件,下降了11.8%。在這種情況下,各紗廠主紛紛尋找退路,一部分在原地靜待解放,也有不少紗廠主將資產轉往國外或香港、台灣。國民黨統治區的棉紡織業奄奄一息,完全陷入癱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