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分類(2)(2 / 2)

如茶色透明玻璃刻花酒杯,高3.4厘米,口徑6厘米,底徑2.9厘米,吹製而成。外壁一周陰刻花蝶圖,上麵花草散布,昆蟲穿飛,構圖疏朗。外底中心陰刻單方框,內刻“乾隆年製”雙豎行楷書款。玻璃質地純淨,色澤柔和,刻飾花紋清晰,為極珍貴的玻璃作品。

(十)描彩玻璃器

用彩釉在玻璃上描出花紋形成圖案的玻璃器稱描彩玻璃器。如黃色玻璃石榴紋盤,唐代玻璃器。1987年4月於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高2.7厘米,口徑14.1厘米,重84克。吹塑成型,敞口,翻沿,圓唇,平底。內底中心凸起,底外壁有鐵棒痕。內底塗飾黃色,花紋塗黑。口沿處施12個半圓弧紋,圍成一圈;腹壁飾兩圈弦紋;底部繪出石榴花葉紋。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玻璃器中,此盤是唯一的描彩玻璃器。此盤出土於地宮後室,唐僖宗供奉。

(十一)玻璃胎琺琅彩玻璃器

琺琅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矽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胎或瓷胎表麵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附著在金屬表麵上的稱琺琅。玻璃胎琺琅彩玻璃器是以玻璃為胎體,以琺琅釉料繪圖進行裝飾的玻璃器,其工藝由銅胎畫琺琅發展而來。工藝要求極高,因為玻璃與琺琅同屬一種物質,熔點非常接近,在反複焙燒過程中,如果溫度低了,琺琅釉不能充分熔解,呈色不佳;如果溫度高了,胎體會變形,就成廢品了。所以玻璃胎畫琺琅僅適用於製作小件器物,如小瓶、鼻煙壺等。玻璃胎畫琺琅可以描繪出多種題材的畫麵,如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均可入畫。細潤的玻璃胎體與絢麗的琺琅彩相襯托,可謂精美絕倫,令人愛不釋手。

如玻璃胎畫琺琅花鳥小瓶,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和琺琅廠聯合製作,高8.5厘米,口徑1.2厘米。此瓶小圓口,直頸,筒形身,圈足。通體以乳白色玻璃為地,上以琺琅彩描飾花紋。口邊繪蕉葉紋,腹部環飾花鳥圖。瓶底陰刻楷書“乾隆年製”四字款。玻璃胎畫琺琅是清代與銅胎、瓷胎畫琺琅先後出現的新工藝,而玻璃胎畫琺琅製作難度最大,作品傳世絕少。此瓶造型秀美,胎色如玉,琺琅彩花鳥圖賞心悅目,堪稱一代精品。

(十二)內畫玻璃器

清代末年,北京內畫鼻煙壺畫匠開始在玻璃鼻煙壺內畫圖案,贏得了人們的好評。不久,鼻煙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爭相收藏。

內畫工藝是用自製的竹筆在口小如豆的方寸瓶內反手作畫。作畫時,畫師須全神貫注,氣沉丹田,發力於腕,行氣於筆,將天地容於方寸之間。內畫極費目力,畫家每工作半小時就要稍事休息,每兩小時便要閉目養神。由於內畫創作十分艱辛,一百多年來,這門藝術仍為我國所獨有。

如葉仲三玻璃內畫魚藻圖鼻煙壺,清代玻璃器,高7.5厘米。雙麵均繪魚藻紋,筆意生動有趣,仿佛眼前遊動的是有生命的魚。鼻煙壺左上方書“癸卯夏伏作於京師,葉仲三”。葉仲三是清代末年聞名京師的內畫大師,他的作品以雅俗共賞著稱於世,所繪題材有山水、蟲魚、人物,可謂無所不包,尤以描繪中國文學名著《三國誌》《紅樓夢》《聊齋誌異》《封神演義》中人物見長。其作品施色別具一格,以大紅大綠為主,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具有濃鬱的民族氣息。

(十三)鑲嵌玻璃器

玻璃器燒好後,外部再施包鑲或加掛件的玻璃器稱鑲嵌玻璃器。包鑲時多以鍍金銅片包鑲,銅片多雕鏤花紋。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堪稱玻璃器燒造和銅鍍金鏤雕兩種工藝相結合的產物。

如藍玻璃包銅鍍金鏤空雲鳳紋罐,雍正年間清宮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燒造,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通高39.5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17.8厘米,吹製而成。直口,短頸,鼓腹,長束脛,平底。蓋頂為球形鈕,鈕下裝飾十二瓣菊瓣紋,平沿,束頸。通體呈藍色,半透明。罐外部分包銅鍍金鏤空紋飾片,腹部飾鏤空雲鳳紋,上下兩周各有五隻鳳凰在雲中飛舞,穿梭嬉戲,以祥雲紋間隔。腹下至底邊用三大片銅鍍金片包裹,並飾凸起的海水江崖紋;平底上另包一大塊圓形光素銅鍍金片。此罐裝飾獨特,構思新穎。

又如雄黃色玻璃獸麵銅活環三足蓋爐,清代玻璃器,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通高15.3厘米,口徑9.5厘米,足距6.5厘米。爐內為仿雄黃色玻璃,爐外表飾紅色斑點紋。圓口上有蓋,蓋上為獅形鈕。束頸,爐腹下垂,腹下有三個乳足。肩部有一對獸麵銅活環耳。玻璃器上加銅環耳,是鑲嵌玻璃器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