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國古代著名玻璃器(2 / 3)

淺綠色玻璃碗,北魏玻璃器。1988年於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現藏於大同市博物館。口徑10.3厘米,腹徑11.4厘米,高7.5厘米。淺綠色,半透明,侈口,圓唇,寬沿,球形腹,圓底。腹外壁磨出四排向內凹的橢圓形紋飾,底部由六個相切的凹圓紋組成。造型奇特優美,屬國家一級文物。

玻璃碗,北周玻璃器,現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高8厘米,口徑9.5厘米,腹部最大徑9.8厘米,腹深6.8厘米。碧綠色,直口,深腹,圓底,矮圈足。外壁腹部飾有凸起圓圈圖案兩周,凸起的凹球麵形似吸盤,直徑為3.1厘米。上圈六個,下圈八個,上下錯位排列,從一處可透視對麵圓圈圖案三個以上。凸起紋飾最厚處為7毫米。圓形紋飾不太規則,呈扁橢圓狀。通體呈淡黃綠色,玻璃內含小氣泡,分布均勻,直徑約0.5毫米。不見明顯的條紋、結石,透明度好。碗內壁光潔,無打磨拋光痕跡;外壁磨痕明顯,方向多為水平或垂直,口沿也有水平磨痕。碗壁厚薄不均,吹製而成。

玻璃棋子,隋代玻璃器。1986年於西安市東郊隋代寺院住持墓出土,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最小的棋子高1.6厘米,底徑2.6厘米;其餘高2.7厘米,底徑2.6厘米。綠色玻璃,形體近似圓錐形,半透明狀,共有13枚,色彩鮮豔,造型精美,與14枚瑪瑙棋子成為一副。

玻璃釵,唐代玻璃器,現藏於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15.1厘米,直徑0.6厘米,重23克。共兩股,大小形狀基本相同,並排平行。兩股相距0.4厘米。兩股尾端比較粗大,直徑在0.6厘米至0.5厘米之間,由尾向前由粗變細。前半截較細,直徑在0.5厘米至0.45厘米之間,便於插入發髻。通體淺藍色,半透明。外表光潔,光潤晶瑩。

藍色磨花高頸玻璃瓶,唐代玻璃器。1966年於瑞安縣慧光塔內出土,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高9厘米,頸高4.5厘米,外口徑3.6厘米,內口徑1厘米。腹部最大徑5厘米,底徑3.2厘米。寬平折沿,細長頸,圓肩,球形腹,喇叭形圈足,小平底。頸自下而上略收,上部磨刻二道凹弦紋,下部磨刻四個大小略為不一、不甚規整的圓拱形圖案。肩部磨刻一道凹弦紋和一周十二個排列不甚規整的橄欖形磨飾。腹部磨刻的曲線及橄欖形構成三組折枝紋,簡潔粗放,與金銀器上裝飾的枝蔓纏繞的纏枝紋明顯不同。器底厚,呈深藍色,與器身的淺藍色形成鮮明對比。底部中心留有製作過程中使用鐵棒技術的疤痕。此瓶光潔無鏽,透明度好,氣泡和雜質極少,具有很高的玻璃熔製水平。瓶內壁為光滑的自由表麵,外壁有水平紋理,特別是平展的口沿部位紋理非常明顯,可知此瓶為吹模成型。

玻璃鳥形物,宋代玻璃器。1966年於河南省密縣北宋塔基出土,現藏於河南省密縣文化館。高6厘米,深綠色,透明。身體呈圓球狀,球體以無模吹製法製成。鳥頸細長,鳥頭如雞,圓眼,鉤喙,尾部短小。球底平切,體內中空,體外腹中部飾有一道凸起弦紋。腹部兩側由凸弦上生出雙翅,翅為棒狀,向上彎曲至鳥首與腹部交接處,兩翅各套一大圓環,能響動。除球形鳥體外,其餘部分均先拉條捏塑再與球體熱熔而成,鳥冠、鳥喙結合部留有明顯溝痕。此器製作精致,反映了宋代玻璃製造業的水平,為研究我國宋代玻璃製造技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玻璃壺形鼎,宋代玻璃器。1966年於河南省密縣北宋塔基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密縣文化館。口徑3.1厘米,高8.8厘米。造型奇特、構思新穎,為宋代玻璃器之精品。

玻璃葡萄,宋代玻璃器。1969年7月於河北省定縣北宋塔基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最大徑1.82厘米,長2.15厘米;最小徑1.3厘米,長1.4厘米。葡萄粒大小不一,為圓形或橢圓形,腹壁極薄,內部中空,顏色以棕色為主,白色和綠色者較少,均半透明。葡萄粒以無模吹製法製成,有如真葡萄,令人垂涎欲滴。

玻璃花瓣口杯,宋代玻璃器。1969年於河北省定縣宋代塔基出土,現藏於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口徑16厘米,高10厘米。淡綠色,半透明,表麵附著黃白色鏽蝕,器壁有小氣泡。造型優美,有如蓮花。

玻璃釵,宋代玻璃器。1953年於湖南省長沙市南門廣場54號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長19.2厘米,U形。兩股大小形狀基本相同,並排並行,一端弧形轉折,另一端尖銳,兩股尾端比較粗大,由尾向前由粗變細,前端較細,便於插入發髻。通體透明,玻璃中可見許多小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