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評選活動,引發了對“什麼是國學”、“誰能稱得上國學大師”的爭論。著名紅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馮其庸認為“這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表示支持。對活動引發的一些爭議,他認為,這些現象是很正常的。中國台灣著名學者王曉波教授認為,此次活動將中國內地、台灣諸多有影響力的學者都列在備選名單中,讓大家來選,這種形式本身就很好,有利於中國內地、台灣民眾的交流溝通。百度副總裁梁冬表示,參與推動國學的推廣是百度的一種責任,他認為“活”的國學是傳統文化在揚棄中的發展。國學網總裁尹小林認為借助現代技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這次通過網絡評選國學大師,使更多的人認識大師、了解國學,效果非常好。對於我們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尤當如此。可以組織大家去閱讀有關國學大師們的生平傳略,了解他們的著述,然後,開展以“認識大師,了解國學”為主題的專題交流活動。以下是“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評選活動專家推薦的50名候選人:俞樾、孫誌讓、楊守敬、王先謙、劉師培、嚴複、沈曾植、康有為、王國維、辜鴻銘、梁啟超、廖平、黃侃、章太炎、魯迅、錢玄同、吳梅、羅振玉、蔡元培、沈兼士、餘嘉錫、傅斯年、柳詒徵、呂思勉、胡適、湯用彤、陳夢家、馬一浮、熊十力、張君勱、蒙文通、陳寅恪、範文瀾、陳垣、郭沫若、唐君毅、顧頡剛、吳宓、趙元任、徐複觀、金嶽霖、王力、高亨、夏承燾、梁漱溟、錢穆、馮友蘭、任中敏、牟宗三、錢鍾書。
三、舉辦競賽,積累知識
時下,各級各類知識競賽,如火如荼。不必說各類奧林匹克知識競賽,不必說“開心詞典”、“幸運52”這類知識性的娛樂節目,也不必說諸如“模特大賽”這類的商業性比賽加入知識競答的板塊,以凸顯其文化內涵,單單是播放一集電視劇也有不少知識競答。通過知識競賽,的確可以延伸我們的課堂,並且使我們知識的傳播變得生動活潑,精彩紛呈,關鍵是寓教於樂,在遊戲、娛樂的同時獲得了知識的教益。
大家關注國學,了解國學,並以期更多地認識國學,獲得國學知識。我們通過適當地舉辦一些國學知識競賽,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家對於國學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大家積累一定的國學知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第一節)國學的內涵
世界關注東方,世界關注中國。他們關注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他們研究中國的曆史、文學、藝術、宗教、哲學以及民風民俗……在西方他們把這些稱為“中國學”或“漢學”。在西方的漢學研究機構中,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的曆史最為悠久。其前身是意大利傳教士MatteoRipa建立的中國學院,1732年4月7日得到教皇克萊門七世的正式確認。此後,德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漢學研究機構。現在,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著名大學都有研究或學習漢學的機構。今天,全世界已有600多個漢學研究機構,就美國、英國來說,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大學在內的大學漢學研究機構就有30多個。
“國學”,就是被外國人所說的“中國學”或“漢學”,也被稱為“國粹”、“國故”。近年來,國人則較常用“國學”或“漢學”。
國學,興起於20世紀初,而大盛於20年代,80年代又有“尋根”熱,90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曆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1906年在《國學講習記》所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通常人們以曆代史書藝文誌(或經籍誌)的分類及目錄為依據。因此,往往把對經、史、子、集四部圖書的研究就當成國學的內涵。“國學”的內涵,就是從事國學研究的內容。國學以學科分,應分類如下:
群經、語言文字學、考古學、史學、地學、諸子學、文學、科學、政治法律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音樂、藝術、圖書目錄學等(《國學論文索引》(1929—1935),國立北平圖書館)。
經、史、子、集,是古人對圖書所分的四大類別。經部指曆代被尊為典範的著作,如四書五經、十三經等;史部指記載曆史文化一類的著作,包括正史、別史、地理、職官等;子部指諸子百家,如儒、道、法、墨、兵、農、醫等,包括天文、術數、藝術等哲學和科學及藝術類的作品;集部是指文人的詩、文作品,包括楚辭、別集、總集等。四部之名,起於晉初。荀勖、張華等,編列晉室所藏書籍,分為四部。及晉移江左,藏書淆亂,李充刪除繁重,雖仍分四部,而內容稍異於前。於是甲部為五經之屬,乙部為史記之屬,丙部為諸子之屬,丁部為詩賦之屬。唐玄宗時四海晏然,於東西二都,各聚四部之書,將經、史、子、集分藏於四庫之中。四大類別從此確定,四庫之名喧騰人口,且流傳於後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