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升堂入室——國學概說(1)(3 / 3)

“詩書為之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前人以食喻四庫,民以食為天,可見,經史子集已融入了先人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滲透到血液。經、史、子、集,乃國學之精髓,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山水乃大地文章,文章乃案頭山水。”(清·張潮)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瑰麗斑斕的世界,徜徉其間,巍巍奇峰,潺潺飛瀑,颯颯鬆風,關關鳥語,唧唧蟲鳴,撲麵而來。霎時古老凝重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漫,生命被恢宏的曆史和古老的文明深深震撼。透過紙背,我們將看見白須飄飄的先人在美與醜、真與假、善與惡、忠與奸、情與仇、愛與恨、智與勇、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衝突中,邁著蹣跚的步子,向我們走來。無數的好書彙聚在一起就如無數顆璀璨寶石的薈萃,熠熠灼目,光照日月。四庫全書就是這群珍的薈萃。

讀經即為聖

經是聖賢的著述,聖賢是天地的化身。所以讀經便是在做聖賢,在認識天地宇宙的規律。《易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究天人之際,探索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大原理;通古今之變,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詩可以振奮精神,獲得審美享受;可以反映現實,考察時政;可以交流情感,加強團結;可以幹預現實,批評社會。“半部《論語》治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庸》教會我們待人接物恰到好處,適可而止。“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讀史可明智

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社會。作為農業生產,在科學不發達的遠古,人們往往更多的是經驗,因此那些具有豐富經驗的人,便會受到尊重。經驗要傳承,家族曆史要沿承,莫過於口述筆錄。學習研究曆史不但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報任安書》)、“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資治通鑒》),更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語)。

讀子能啟智

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麵的知識(我所說的正麵知識是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

使聰明人成為聰明人的是智慧。

——柏拉圖《泰阿泰德篇》

哲學不是智慧,它是尋找智慧的一條途徑,一條最近的途徑。智慧不是知識,智慧是對現有知識的靈活運用。哲學的作用就是打開你的視野,開放你的心靈,在迷茫中追尋真理的曙光。

“諸子百家”開啟了中國思想、哲學領域的很多源頭。中國的文化與道德思想,一直受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影響。儒學大師孔子、道家宗師老子至今深刻影響著人們。後來的思想主張與道德規範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事實上,這種思想隨著幾千年來的不斷傳播與影響,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並存在著世界範圍的影響。

讀集乃冶情

集是詩人所吟詠,詩人乃宇宙靈秀所鍾聚。讀集即做詩人。“瞻萬物而思紛”(陸機《文賦》),性靈勃發,酣暢痛快。“思接千載,視通萬裏”(劉勰《文心雕龍》),睿智敏捷,博學善思。“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陸機《文賦》),構思精巧,表達藝術。

(第二節)國學典籍

(一)國學典籍知多少

《四庫全書》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它囊括了從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典籍,涵蓋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各個學科領域。其卷帙浩繁,內容宏富令人歎為觀止。如果將近8萬卷的《四庫全書》近230萬頁的紙張攤開,逐一相接,其長度可繞赤道圈!而從乾隆至今其典籍又何止千萬。據統計中國國家圖書館截至1998年底,館藏文獻已達2160萬冊(件)並以每年60~70萬冊(件)的速度增長。

作為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最大的功效就是保存典籍、傳承文化,為學者的研究提供完整的文獻資料。對於曆史上文獻典籍的流傳和保存來說,單本的圖書,零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編纂或彙刻為一部大書的,就比較容易保存和流傳下來。《四庫全書》正是這樣一部大書。

“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