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百花齊放——諸子百家(1)(2 / 3)

先秦諸子之文既是博大精深的思想哲學著述,同時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閱讀這些著作,不但可以激起我們的美感,而且還可以培養我們的語感。品味積累其中的好詞佳句,不僅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智慧。那就比一比,看誰讀得好,看誰記得多。

三、演講辯論真味對決

春秋之末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王官之學,散入民間,私家講學、民間著述蔚然成風。時至戰國,諸侯爭霸,奮發圖強,變法之風,吹遍各國。新興“士”階層勃然崛起,他們或用舌和筆,或用刀和劍,身處時代的漩渦,活躍於政治舞台,成為風雲際會的人物;他們或聚眾講學,或著書立說,百家爭鳴,諸子橫議,蔚為風尚。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門人三千,賢者七十二,率眾周遊列國,“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宣揚“仁政”;墨子聚眾“遊俠”,言必信,行必果,不愛其軀,赴士困厄,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智挫公輸般,力說楚王,請無攻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互詰於“魚之樂”,實乃哲學之辯;張儀、蘇秦同出鬼穀,卻各為其說,“連橫”、“合縱”水火難容;韓非、李斯為立其說、申其誌、揚其名,竟煮豆燃萁,同門相殘……處士橫流,諸子橫議。各學派為宣揚自己的學說周遊列國,入王廷,出鄉閭,奔走呼告,即使身陷囹圄,身首異處也在所不惜。他們時常交相辯駁,有時甚至兵戎相見。

選擇自己最崇拜的學派、最信服的學說,搜集有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醞釀,通過演講向大家宣揚自己的觀點。

相信自己的口才,相信自己的智慧,唇槍舌劍,雄辯滔滔,辯論場上競風流!

(第一節)諸子的由來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社會。天時對農業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自古中國便有“敬天保民”的思想,周朝分封諸侯“裂土分茅”的儀式,曆代君王祭天的慶典,民間老百姓“天地君親師”的神龕,便是明證。同時,作為農業生產,在科學不發達的遠古,人們往往更多的是經驗,因此那些具有豐富經驗的人,便會受到尊重。再加上從事農耕的人們聚族而居,很少遷徙和流動,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家”為核心、以宗法關係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形態。而這種結構的頂端,理所當然是那些極富經驗知識的人(出於對他們的尊重,後來人們也擁戴與他們有血緣關係的子孫)。經驗要傳承,家族曆史要沿襲,莫過於口述筆錄。因此,梁啟超便認為遠古中國的文明,掌握學術的唯有“祝”與“史”,分掌“天事”和“人事”。即所謂“蓋古代之官,唯巫與史”。巫,事鬼神;史,記人事。後來,隨著文明的演進,史盛巫衰。所以,古往今來,諸多學者便認為諸子百家皆出於史官。

春秋之末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一方麵,不少原來的貴族由於戰爭或其他原因,失去土地,淪為庶民。另一方麵,不少平民,由於一技之長或其他原因,受寵於諸侯,獲得世襲的官職。原來的社會製度便土崩瓦解了。那些淪落貴族,他們本受禮樂之教,散入民間後便將王官之學,傳於民間,而下層平民為謀取官職,獲得權利,也希望能有特殊的才能,於是私家講學、民間著述蔚然成風。這些淪落貴族(或者他們的門人)就是“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後世通常忠《漢書·藝文誌》,據劉歆《七略》所言,實乃十家: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長也。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製。《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顓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製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