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百花齊放——諸子百家(1)(1 / 3)

(引子)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無差別的“兼愛”,“天下兼相愛則治”;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即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儒家以其剛健有為精神、公忠為國精神、“舍生取義”精神、仁愛精神、氣節觀念,激勵著炎黃子孫發憤圖強,啟示著我們正確對待物質利益,培育了我們的愛國情懷,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的思想,告誡著華夏兒女熱愛和平、昌明尚賢、勤儉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啟示著後人遵循規律、尊重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循名責實”,啟告後世治國以法、賞罰分明……

同時,諸子百家因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也開啟了中國古代各政治學派。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

趣味學習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philosophia”,是“愛智慧”的意思。《尚書·皋陶謨》載大禹言:“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後人解釋說:“哲,智也。無所不知,故能官人、惠愛也。愛則民歸之。”哲學是研究探索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對於整個人類和社會曆史而言,哲學顯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揭示的:哲學作為係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方法論,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哲學已產生兩千多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門學問,它不僅出現最早,而且是現代科學體係之母,隨著各門科學不斷從哲學中分化出去,哲學本身仍然長盛不衰。這就足以證明哲學對於人類是始終有用的,而且有重大、持久之用。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之存在——包含著“物質、精神、意識”。對於整個人類和社會曆史而言,哲學顯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在人類曆史上,越是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甚至包括大藝術家、大軍事家、大企業家等等,越是關注哲學,他們的很多思想都接近哲學。

中國的文化與道德思想,一直受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影響。儒學大師孔子、道家宗師老子至今深刻影響著人們。後來的思想主張與道德規範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發揚光大的。事實上,這種思想隨著幾千年來的不斷傳播與影響,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一、閱哲人傳說哲人事

老子去周,見關令尹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過泰山側,乃知“苛政猛於虎”;墨子至於郢,見公輸盤,止楚攻宋;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乃述其誌“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孟子見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勸諭梁惠王行仁政;荀子返趙,以“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之論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前;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秦國,寫出《說難》《孤憤》,法家乃揚;蘇秦刺股,發憤讀書,和縱六國,身佩六國相印;張儀以“三寸不爛之舌”遊說秦國,身拜秦相,“連橫”乃成;晏子使楚,智鬥楚王,不辱使命,國威不損……一則哲人故事,就是一朵智慧的浪花。

《老子傳》《孔子傳》《孟子傳》《荀子傳》《莊子傳》……知人方可論事,閱讀哲人傳記,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先賢的生平經曆,從而了解其思想淵源,更清楚地認識其治學的背景與過程,也才能深入理解其思想。

在閱讀了哲人傳記後,不妨進行以“讀哲人傳,說哲人事”為主題的專題講故事比賽,以加深了解。

不僅如此,先哲們為成自家之言,往往引經據典,連譬成寓。據統計,《莊子》一書中,就含有寓言故事兩百多則。其中既有對曆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加工改造,也不乏自出機杼的即興創作。有其大無比的鯤鵬、莊周夢化的蝴蝶、形體殘缺的支離疏、運斤成風的匠石,還有吸風飲露的神人、七竅皆無的混沌、望洋興歎的河伯、自誇其樂的坎井之蛙等。同樣,孟子之文其用譬之多,設喻之妙,曆來受人讚賞。“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弈秋誨弈”等已是家喻戶曉。《韓非子》也是語言薈萃。“和氏獻璧”、“老馬識途”、“遠水不救近火”、“濫竽充數”、“郢書燕說”、“自相矛盾”早已廣為流傳,盡人皆知。

說說這些成語故事,既能加強我們對成語、寓言的掌握,也能加深我們對文章的理解。

二、讀哲人書味哲人言

《論語》以通俗淺顯的口語集中闡釋了孔子以“仁”和“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言簡意賅,含義雋永;《墨子》以嚴密的邏輯,精善的辯駁,論證了自己“兼愛”、“非攻”、“尚賢”的主張,意顯而語質,自成體係,獨樹一幟;《老子》五千言,文約而意豐,以凝練曉暢的語言辯證地道出了天地萬物的本源“道”以及“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和“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語精意奧,啟人深思;《莊子》以意出塵外的構思,超群絕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肆的文風繼承並發揚老子的思想,“十言九寓”,恢詭譎怪;《孟子》以至精至密的論辯藝術闡釋了自己的“性善”說,提出仁政保民和實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荀子》以嚴謹周詳的邏輯,引經據典,正論反駁建立起了自己的“性惡論”和“製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觀,注重禮樂、強調後天,集儒家之大成;《韓非子》以細致、周詳、透徹、鋒銳的駁論形成了自己以“法”為中心,結合“術”與“勢”的法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