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戲曲之母——昆劇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劇。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汲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昆曲。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腔係,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昆曲開始獨霸梨園。其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係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劇目豐富多彩,文辭華麗典雅,曲調清逸婉轉,表演細膩優美、載歌載舞,武功技藝卓絕,富於詩的意蘊,畫的風采,融詩、樂、歌、舞、戲於一爐,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對後來的京劇和眾多的地方戲曲產生過深遠而直接的影響,被稱之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中國戲曲之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昆曲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具有崇高的聲譽,歐美許多學者將中國昆曲稱之為最能體現東方藝術美的典型代表。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東方“歌劇”——京劇
京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公元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簧”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在兩百多年的發展曆程中,京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發明,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
京劇被西方人稱為“東方歌劇”,是因為它和歌劇都是集歌唱、舞蹈、音樂、美術、文學等於一體的特殊戲劇形式,在形式上極為類似;同時,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們都獲得了經典性地位。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京劇形成以來,湧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麵的革新、發展作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第一代演員餘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麵,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湧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麵,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岩。而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和荀慧生“四大名旦”的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誌。
3.芬芳的泥土氣息——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18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黃梅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一帶,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它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各地人民群眾喜愛。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
黃梅戲人才不斷湧現,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郭宵珍、汪靜、張小萍等相繼活躍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嚴鳳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兩度被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4.委婉優雅的江南奇葩——越劇
越劇,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最早是貧苦農民為了生計,使出善唱民歌小調的本領,沿門唱書以乞求施舍。後來,唱書進入城鎮、茶樓、大戶人家的廳堂,最後轉為上台演出,這標誌著越劇的誕生了。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包括東北許多地區,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