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曲苑雜談——中國戲曲的形成和發展(2)(2 / 3)

20世紀40年代開始,以袁雪芬為代表的越劇姐妹,為了抗日救國,振興中華,樹起新的越劇的旗幟,對越劇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在越劇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後,越劇走上了全麵繁榮發展之路,流派紛呈,名人輩出。《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碧玉簪》等優秀劇目不斷湧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劇新秀不斷崛起,出現了以茅威濤為代表的“小百花”和許多優秀劇目,如《五女拜壽》《漢宮怨》等,越劇又一輝煌時代到來。

5.幽默機趣的巴蜀“絕活”——川劇

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彙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川劇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常見於舞台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流派。在這些流派中,除像旦行浣(花仙)派、醜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傑出藝人稱派外,主要是按道(即流行地區)分為川西派、資陽河派、川北派、川東派等四派。川劇不僅行當多,流派多,而且精彩的特技多。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表演真實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鬱,為群眾喜愛。有的演員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托舉、開慧眼、變臉、鑽火圈、藏刀等,善於利用絕技創造人物,歎為觀止。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近年來,川劇在推出精品劇目的同時,也湧現出一批表演藝術家,其中曉艇、劉芸、沈鐵梅等影響廣泛。

6.百花齊放各地戲劇

“地方戲”是相對於京劇而言的。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劇以外,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據統計,中國的地方戲遍及全國各地,有300多種。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地區分布甚廣,是我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樸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傳統劇目有600多個,流派紛呈,日趨完善。一些有成就的藝術家突破了地域局限,形成了以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為代表的五大藝術流派,其中著名演員還有高潔、魏雲、馬琳等。

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先後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鬱的特點,擅長表演現代生活。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等。

粵劇,是廣東省的主要劇種,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閩南、香港和澳門一帶。居住在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華僑、華人也十分喜愛粵劇。明清時代,中國的許多劇種流傳到了廣東,這些劇種的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粵劇。粵劇用廣東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演員有紅線女、馬師曾等,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滬劇,是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因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