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指日可待。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複興,這是一個大潮流、大趨勢。中華文化複興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持續了十幾年的“國學熱”。“國學”這個詞,誕生於20世紀之初,在近百年中一直命運坎坷,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其價值才重新被認識,並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按照當前文化界的通行觀點,“國學”泛指中國傳統文化,一切傳統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內,其範圍要大於通常所講的學術文化。它包羅萬象,涵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就提出了一個富有時代氣息的命題,叫做“闡舊邦以輔新命”。所謂“舊邦”,指的是古老的中國和傳統文化,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國學”內涵基本一致;所謂“新命”,指的就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現代化事業。這個命題,立足於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新舊整合、中西會通,以實現民族複興的曆史使命。即使我們今天看來,也毫不過時,而是當前“國學熱”最好的注腳。
學習國學,不是為了文化的複古,而是為了民族的複興。我們的國學內容博大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筆豐厚文化遺產。在國學裏,我們一方麵可以在裏邊尋找到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麵也可以學習到為人處世、從政做官的至理大道。這後一點對從事實際領導工作的同誌尤為重要。對於祖先留下的精神資源,我們如果不去認真發掘,學以致用,就如同捧著金碗討飯吃;如果把國學智慧棄之不顧,卻去尋找脫離中國文化環境的領導技能,就如同孟子所說的“猶緣木而求魚也”。
可喜的是,我們的領導幹部看到了國學的巨大價值,自覺參與到了“國學熱”的潮流中了。據《半月談》雜誌報道,2010年,中組部在部分國家部委中試行幹部培訓製度改革,讓司局級領導幹部自主選擇包括北大、清華等高校在內的數所院校和由這些院校提供的專題講座,完成40學時~60學時的培訓。這次“自主選學”的結果似乎有些出人在意料:報名人數居前三位的講座來自北大,分別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佛教禪宗與人生”;清華大學8個入選講座中7個分別是:國學概論、道家智慧、儒家文化、古代修身智慧、傳統音樂、《大學》《中庸》和國史概要;中央黨校準備的36個講座中,僅有“《紅樓夢》與中國文化”達到規定的人數標準。在達到規定人數的42個講座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占了45%。
可見,麵對21實際第二個十年出現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問題,身處社會轉型前沿的領導幹部渴望從傳統文化總汲取精神營養,從國學中得到管理社會的經驗或啟迪。這無疑是一種更加開放的選擇,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對馮友蘭先生“闡舊邦以輔新命”命題的具體實踐。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針對領導幹部的工作實際,從曆代典籍中發掘出一些具有借鑒價值的思想,編寫了這本《國學與領導智慧》,滿足領導給你從國學中汲取領導方略的需求。
本書從浩如煙海的國學典籍中,擷取了古聖先賢們關於領導者修身、從政的經典論述,把它們翻譯成通俗易懂現代白話文。每一節一個主題,每個主題下是若幹條經典論述。我們還選用古今中外的具體事例,對這些論述的內涵進行解讀,以言議事,以事解義,為讀者學習了解國學中領導智慧的精華服務。
本書選擇的經典論述,出自24古代典籍,其中14種是先秦典籍,其餘是秦漢以後曆代的典籍。在先秦典籍中,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孟子》、《老子》等典籍,也有像《鶡冠子》這樣“冷僻”典籍。在秦漢以後的典籍中,既有《資治通鑒》、《貞觀政要》這樣流傳甚廣的典籍,也有《反經》、《止學》這樣的謀略學著作,還有範仲淹這樣的名臣的文集。當然,相比較浩瀚的國學典籍來說,這些書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但是,我們是精挑細選,在“弱水三千”中,選擇對領導幹部的實際工作最有幫助的“一瓢飲”,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目標所在。
回首中華民族的千年曆史,我們的祖先一直把陰陽協調、剛柔並濟作為理想目標,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實現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諧。這與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何其一致!雖然由於曆史的局限性,他們的理想沒有實現。但是到了今天,他們當年的對於和諧的思考與追求,還是可以給我們以啟迪。21世紀的中國,已經進入了偉大複興的快車道,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在構建過程中。我們今天學習他們的智慧,提升我們的修養和能力,“闡舊邦以輔新命”,無疑是一種明智而且實用的選擇,也是我們編寫本書的目標所在。
當然,由於編者水平所限,本書的編寫又是一種全新的探索,書中可能會存在一些缺點和錯誤,希望讀者能夠不吝賜教,我們在這裏謹表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