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修身:做人有原則(1 / 3)

德行是做人為官的根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第二》

【意譯】孔子說:“如果能夠依靠道德來治理國家,那(他)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己呆在固定的地方,而群星都環繞在他的周圍。”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孟子?公孫醜下》

【意譯】天下有三樣東西被認為最尊貴:一個是爵位,一個是壽命,一個是道德。在朝廷中,首要的是爵位;在鄉裏中,首要的是高壽;在輔佐君子統領百姓方麵,首要的是道德。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齊家。欲齊齊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事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

【意譯】古時候,想要在天下發揚光明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先要安定自己的家族;要安定家族,要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態;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先要認識明確;明確認識在於窮究物理。從天子到平民,人人都要把修養自身品性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

德行,是說一個人的品德、操行。品德有高卑之分,操行有正邪之別。生活中,德行通常被作為評判、衡量一個人品行好壞的標準。老百姓中間有句罵人的話叫“瞧你那德行!”,意思就是說那個人的品行不好,做人處事有些“缺德”。

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做事先做人,為人先立德。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修身、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幻,“忠、信、孝、悌、禮、義、廉、恥”這些傳統道德準則都亙古不衰,更被多少古聖先賢當做了傳家之寶,他們把德行看得比生命還要寶貴。故有先賢說:德為至寶,一生受用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耘有餘。

德行也是人生的最大財富。小事業的成功靠機遇,中事業的成功靠能力,大事業的成功靠德行。《世說新語?賢媛》有雲,“百行以德為首。”大凡成功的人,都是的新高尚的人。德善之人利人助人,亦得人利人助。德惡之人損人害人,最後必得人損人害。也正如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失道之至,親戚釁之。”英國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說:“道德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它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德行還是一種幸福。它能夠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使人自省、自尊、自愛,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觀。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坦蕩、本真、善良、厚道、不虛偽、不矯情、不陰險、不奸詐,心中充滿道德,就會擁有不凡的力量和氣質,會讓人敬佩、崇仰。他就是季羨林評價張中行時所謂的“至人,超人,逸人”,他就是個忘我的人,純粹的人,最幸福的人。

做人要有德行,為官亦然。常言說,好人不見得是好官,而好官必須是好人。伏爾泰也曾經說過,“造就政治家的,絕不是超凡出眾的洞察力,而是他們的人格。”

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則總是相對而言的。人格的力量,是最可靠的事業資本。被稱為“偉大的解放者”的美國前總統林肯說:“堅守人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力量。”在他去世後,美國陸軍部長史丹頓說:“這裏躺著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完美的統治者。”對於反對他的人林肯總是會說:“不用責怪他們,同樣的情況換上我們,大概也會如此做。”一句簡單的話語,折射出的是他的寬宥和自持,當然這隻是林肯所以享譽世界的偉大人格中的一部分。

為官者的德行,在中國被稱作官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對為政者的德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詩?小雅?南山有台》有這樣的話:“樂隻君子,民之父母。樂隻君子,德音不已”。意思很明白,就是當官的要做老百姓的父母,要愛民如子,德音不止。

古人雲:“做人可以一生不仕,為官不能一日無德。”官德大如天。無數的曆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官德好壞始終與政權安亂、國運興衰、百姓禍福緊密聯係在一起。官德好,政權安,國運旺,百姓幸福;官德壞,政權亂,國消亡,百姓遭殃。奴隸社會時的文武之治(周文王、周武王時期)、成康之治(西周初周成王、周康王時期);封建社會時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西漢晚期漢昭帝、漢宣帝時期);東漢的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漢明帝、漢章帝時期);南朝劉宋的元嘉之治(宋文帝劉義隆時期);隋朝的開皇之治(隋文帝時期);唐朝的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唐高宗時期)、開元盛世;明朝的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明前期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弘治中興(明中期明孝宗時期);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縱觀曆史上的每一個治世無不與當政者的德治相關。就拿“貞觀之治”來說,據《資治通鑒》記載,在這最為後人稱頌的二十三年裏,“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裏,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之於道路焉。”之所以有這樣的太平盛世,不能不說是由於唐太宗注重“德行”所帶來的結果。他不僅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還告誡自己的子弟們,“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做為一個人最可貴的是他的品德、操行,而不是榮華富貴。他還於貞觀七年指示魏徵將曆代帝王子弟因驕奢淫逸而導致國敗身亡的曆史教訓彙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一書,來教育、警示他們。

相反的,從先秦時期的戰國時期到20世紀4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兩千多年間,亂世就占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其中的每一次起義暴動、政權更替,都和當政者的昏聵荒淫,甚至人格扭曲不無關係。曆史上昏庸的皇帝不少,但昏庸的出奇的人要數晉惠帝司馬衷了。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他,但他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這樣的人當政,不亡國就不正常了。

隋煬帝楊廣是中國曆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人們常把他與秦二世胡亥相提並論。其實,在他登上皇位之初的一段時間裏,文治武功,還頗有一些建樹,曾經讓天下讀書人魂牽夢繞,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就是他開創的。總的來說,當時政治也算清明,國家相對安定,老百姓的日子也還過得去。可到了後期,他開始變了——驕奢淫逸、窮兵黷武、橫征暴斂,最終既亡了國,也斷送了卿卿性命。也許他自己到死還沒有明白其中的緣由,真是可悲可歎!

為政以德的行為準則在於“公正”。 所謂“大德之行,天下為公”,“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不患貧,而患不公。”為官從政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為百姓作主,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尊道貴德,在於氣正。隻有風清氣正,才能嚴於律己、防微杜漸,不為名利所惑,不為聲色所迷,才能體察民意、集中民智,做到“以人為本”,真正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用於為人民謀福祉上來。像胡長清、成克傑、李乘龍、李真等腐敗分子,從黨的領導幹部墮落為人民的罪人,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守住做人的德行,私欲極度膨脹,政治上蛻化變質,生活上奢侈糜爛,才最終走向了自我毀滅的道路。“積玉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唐朝“卒徒”出身的宿州太守陳蟠的這首詩不正是他們人生結局的形象寫照嗎。再看近年來出現的“三鹿奶”、“地溝油”、“毒疫苗”、“假文憑”以及“豆腐渣工程”之類的事件,雖然有製度上的一些原因,而最根本的首先是一個始作俑者的道德問題。

領導幹部的德行不僅是個人行為,其一言一行都受人關注,一舉一動都有導向作用,在黨內和社會上具有重要的示範性、影響力和輻射力。《論語》中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荀子》中說,“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官德隆,民德昌,國家興;官德毀,民德降,國家衰。因此,胡錦濤同誌反複強調:選用幹部必須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隻有品德過硬的領導幹部,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信服與支持。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好官”——焦裕祿、鄭培民、沈浩、王伯祥、宋魚水等等,他們正是用自己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詮釋了共產黨員人的政治品格和道德風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和鼓勵了群眾。總之一句話,領導幹部隻有自己品德高尚,以身作則,才能有效地興教化,敦民風,達到以德化民的效果。

為官者要守住德行,需要堅持四慎。慎微,即防微杜漸,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否則“千裏之堤”將“潰於蟻穴”;慎初,就是要謹防“第一次”,把好第一關。第一道“防線”被衝破了,往往會“兵敗如山倒”;慎獨,就是要自律,自覺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做見不得人的事;慎欲,就是不為功名利祿所迷醉,不搞橫攀豎比,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當然,“德行”修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正如周總理對自己要求的那樣,“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把“修德”作為一生的必修課。

如果每個領導幹部都能以普通人的良心自責,以黨員的良心自律,以公仆的良心自警,一身正氣,一塵不染,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和革命氣節,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做一個全社會的道德楷模,那將是民族之幸,國家之幸。

別太把功名當回事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讚。貪巧之功,天不佑也。——《止學?譽卷五》

【意譯】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會自我讚揚。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會保佑他。

前不久筆者看到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深秋季節,花草凋零、秋風蕭瑟,大雁們都紛紛排著隊南飛了。一隻小蝙蝠倒掛在崖壁的岩縫中嚶嚶啜泣,哭得好傷心。住在離她不遠的崖壁上的老鷹聽見了,循著哭聲飛過來,問她:“你怎麼啦?是誰欺負你了嗎?”

“不是。眼看就要到冬天了,我既沒有像你們那樣的羽毛禦寒,也不能像大雁他們那樣可以飛到南方去過冬,到時候可怎麼辦啊?還不得給凍死啊!想到這些,我就……”

老鷹看了看渾身光溜溜的蝙蝠,再想想朔風呼嘯的寒冬,很是同情小蝙蝠的境遇,心裏也暗暗為她著急,很想幫她一把。他眨巴了幾下圓眼睛,有了主意:讓所有的鳥兒都捐出自己的一根羽毛給小蝙蝠的話,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老鷹的號令一下,小蝙蝠於是就有了一身五彩斑斕的羽毛。當她扇動著自己的一雙翅膀在大家麵前飛舞時,鳥兒們都幾乎驚呆了:太漂亮了!小蝙蝠在大家的一片嘖嘖讚譽聲中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

此後,小蝙蝠自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美麗的鳥兒,根本不屑搭理其他的鳥兒們,就連曾經好心給她出主意,幫助過她的好鄰居老鷹都不放在眼裏了。老鷹倒沒太在意,可時間一長,別的鳥兒都一肚子怨氣,紛紛來找老鷹告狀。

老鷹於是找到小蝙蝠,對她說:“聽說你自從有了這身羽毛,變得驕橫自得,看不起周圍的其他鳥兒了?”

小蝙蝠一聽,脖子一擰,腦袋一仰,揮揮翅膀振振有詞地說:“還說我看不起他們了,本來嘛,您瞧,我難道不是最漂亮的鳥兒嗎?”

老鷹一聽,也來了氣。“既然你不願意與別人為伍,那你就把身上的羽毛還給大家吧!”還沒等小蝙蝠反應過來,鳥兒們都撲向她,把原本屬於自己的羽毛叼走了。轉眼之間再看小蝙蝠,又變成赤條條的光身子了。從此,她再也沒有臉麵見大家了,所以白天就躲進了崖洞裏,隻有晚上才飛出來找些吃的。

小蝙蝠的結局有點慘,既失去了藉以禦寒的羽毛,又丟掉了彌足珍貴的友情。但這樣的結果又能怪得了誰呢?怪隻怪她太過看重別人給她的那份榮耀,以致於迷失了自我,忘記了追求,丟棄了最為寶貴的東西。

由此,筆者聯想到了人世間的功名。

《三國演義》中,東吳大都督周瑜在群英會上即興高歌道:“大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這不隻是周瑜一個人的抱負,而是無數英雄豪傑的共同情懷。功名是什麼?功名就是指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某一領域或者某一方麵獲得較為優勝的社會地位、領導地位,是為了獲得一般人難以獲得的一種榮譽,獲得一般人得不到的稱讚和獎賞。所以,有了功名,就可能升官,就可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就有較高的威信,就會有較大的影響力。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都在盼望成名,把成名作為人生的重要目標。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功成名就。他每次出巡時,旌旗招展、鼓樂喧天、浩浩蕩蕩,十分壯觀、無比榮耀。有一次,當他的出巡隊伍行經楚地時,有個青年被如此的風光深深地吸引和強烈地震憾了,他羨慕萬分,禁不住說了一句:我可以取而代之。這個青年就是後來的西楚霸王項羽。

其實,追逐功名本無可厚非。從功名的追求中也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遠大的誌向。尤其是在封建社會時代,一個人要想出人頭地,有所作為,就需要建功揚名。有了功名,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讓自己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應,從而對國家,對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正如拿破侖所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沒有大誌向就成就不了大事業。當然,如果說這隻是一些人傑雄才的對功名的注解,那麼,退一步講,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追求功名,也是一種比較積極的人生態度。因為功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活得有意義、有尊嚴,套句國人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讓自己有麵子”。能夠揚名立世、光宗耀祖,總比那些一輩子渾渾噩噩、庸庸碌碌強吧。甚至還可以再退一步講,對於任何一個自然人來講,都有一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方麵的需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傾向”,而最能滿足這種心理需求的,莫過於“功名”二字。這種功名的目標可以極大地激發生命的活力和潛能。

但是,一個人如果把功名看得太重,把它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和人生的終極追求的話,那就不值得稱道了。那樣的話,他可能會為了功名而不擇手段,舍棄自己的原則、立場,甚至人格、尊嚴,而成為人民的罪人;也可能會因為功名的光環而自鳴得意、狂妄自大,或者躺在功名薄上睡大覺,不思進取、萎靡懈怠,到頭來被曆史拋棄。

宋代的大政治家王安石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傷仲永》。文中的中永是個神童,5歲就能出口成章,且文采出眾。一時間名聞鄉鄰。本來這個孩子好好培養一下,沒準就是一個國家棟梁,會名留青史。而他的父親卻把兒子的一時之名當成了搖錢樹,整天拉著他到處表演討賞。結局可想而知,一世英才就此湮沒於凡塵。再看《儒林外史》中的那個範進,一生對功名孜孜以求,屢試不中,好不容易在他頭發白了的時候才中了個舉人。沒曾想,得了功名,他卻樂極而瘋。童星隕落、範進瘋狂,症結在哪裏?很明顯,就是他們太過看重了功名,是“功名”的心魔害了他們!

還是那句話,追求功名沒有錯,但不要把功名當成“事業”,讓功名左右了自己的人生航向,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念,蒙蔽了睿智的雙眼,拖累了前進的腳步。一句話,就是要“淡泊”功名。

三國時候的諸葛亮在《誡子書》對他的兒子諄諄教導:“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而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之所以能夠協助劉氏父子創下西蜀偉業,並為後人銘念至今,除了他的曠世奇才之外,與這“淡泊”二字也不無關係吧。先秦時的大哲學家莊子雖然生活非常貧困,但當楚國的大臣來請他去做官時他卻不肯去。是“淡泊”功名成就了莊子,使他能夠感悟到人生中許許多多真正的道理。

“淡泊”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人格修養,也是對功名的一種理性認知。中國科學界“兩彈一星”巨星錢學森在科研上建樹頗多,心態則愈近淡泊。對於官職,他說“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最好什麼都不要當。”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時,他是院長,什麼都要管,火箭動力要管,附屬幼兒園也要管,最後主動向聶榮臻提出當副院長,專管科研。錢老一生做人有四條原則: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采訪。還有一次,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深圳的一位富商想在“中華養生文化莊園”內為錢學森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當時的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和政委戴學江把他的意思轉致錢老。錢老說,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隻能為已去世的人才相宜,還活著的人怎能最後定其功德?又怎能塑像?再者,立功德碑和塑像的對象,在國防科學技術(領域)應是錢三強、鄧稼先等人。言下之意是,他自己還不夠格。其高貴品行實在令人可敬可歎。

淡泊功名,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是黨性鍛煉和自身修養的最高境界。隻有忘卻功利的誘惑、虛名的困擾,才能無私奉獻、執政為民;才能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有少數領導幹部,卻為功名所困,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言不由衷的事;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搞“形象工程”,報喜不報憂。結果是丟掉了黨性,脫離了本位,忘了執政之本,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僅誤了國害了黨殃了民,同時也害了自己。也有某些年輕幹部工作三年不晉升、優秀沒評上,就垂頭喪氣,產生悲觀情緒,甚至消極怠工。

我們說,領導幹部要政績求晉級沒錯,但取得政績贏得榮譽並不是我們的目的,隻能算是黨和人民對我們工作成績的一種肯定。對於此,我們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更應該將其當做今後工作的動力和鞭策。隻有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讓人民更滿意。那樣,人民會把你的功名永遠銘記在心,曆史會把你的功名永恒鐫刻在冊!

獨善其身守住自己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易經》

【意譯】有才德的君子始終是白天勤奮努力,夜晚戒懼反省,雖然處境艱難,但終究沒有災難。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意譯】小人獨處的時候,什麼樣的壞事都會做。當他見到君子時躲躲閃閃,掩蓋自己的惡行,顯露自己的善行。其實,在別人眼裏,你的五髒六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樣做有什麼用呢?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自己的行為。

古人修身講究“慎獨”。“慎獨”就是指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發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我約束,即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