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修身:做人有原則(2 / 3)

《後漢書?楊震傳》中有一個“暮夜拘金”的故事。說東漢時華陰縣人楊震從“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任昌邑縣令的王密曾受到過楊震的舉薦。所以當他聽說恩人來到了自己的地界後,就想趁機表示一下自己的謝意。為了避免白天人多眼雜,招來閑言,就趁著夜色,帶了一些金銀來到楊震下榻的驛所。

楊震見王密來拜訪,很是高興。等到王密拿出金銀來,他一下子沉下了臉。王密素來知道楊震的清廉,連忙解釋說,這隻是為了表示自己的一點心意,並沒有其他意思。楊震還是不收。王密指了指窗外,又勸他說,現在是晚上,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的。楊震一聽,生氣了,他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沒辦法,隻好帶著東西回去了。而從此之後,他也對楊震愈加敬重了。

《後漢書》中還有一個“羊續懸魚”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時,宦官、外戚專權,官場賄賂成風,腐敗日盛,天下混亂,民不聊生。當時的南陽太守羊續,他為政清廉,為人正直,非常憎惡貪汙腐敗,奢侈鋪張的官場作風。作為地方長官,他下決心要以自己的清儉來抵製浮華的社會風氣。他平時吃著粗茶淡飯,穿著破舊衣服,出門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過著十分清苦節儉的生活。

當時有個叫焦儉的府丞,為人也算正派,與羊續的關係很好。他看羊續的生活太清苦,實在有些不忍心,想幫幫他,可又深知羊續的秉性。後來他聽說羊續愛吃魚,就買一條當地有名的特產——白河鯉魚給他送來。怕羊續拒收,再三解釋說這隻是朋友之間的一種交往,絕對沒有其他意思。羊續見焦儉這麼說,怕不收駁了朋友的麵子,顯得見外,於是就把那條魚留了下來。

然而焦儉走後,他並沒有把那條魚吃掉,而是將它用繩穿起來掛在了室外,直到曬成了魚幹也沒有碰它。第二年,白河鯉魚收獲的季節,焦儉又提了一條來送給羊續。羊續把他帶到院子裏,指著去年他送的那條已經曬成幹的白河鯉魚給他看。焦儉明白了羊續的意思,隻好搖搖頭歎著氣把魚提走了。

明代郭允禮的《官箴》中有這樣一句話:“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羊續正是恪守了這一從政道德,廉潔耿直,嚴以律己,為百姓所欽服,名垂青史。

一個人,為民為官,白天黑夜,有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占,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範,其“慎獨”的精神實在令人可敬可佩。

《禮記?中庸》中有句話叫:“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克己善身的君子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養,不能人前一套,人後一套。越是在“獨處”的時候,越是要關注自己,堅守為人做事的原則。

在南開大學有一個流傳甚廣的“鏡鑒”,是由著名教育家、南開體係創建人張伯苓訂立的。就是在學校的每個重要通道的牆壁上都掛著一麵大鏡子,鏡子上麵寫著“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暴 勿傲 勿怠。顏色:宜和 宜靜 宜莊。”學校旨在讓每個同學都要以此為則,擁有整潔合適、積極向上的儀容儀表以及平和、寬仁的處世態度,注意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曾經在南開就讀過的周恩來就是以此作為自己一生待人處事的鏡子。

1961年12月4日,周總理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在他身上,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誌,說:“上麵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

建國後,周總理居住在中南海的西花廳,依舊過著儉樸的生活。西花廳年久失修,有些破舊。但他始終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有一次,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隻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總理回來後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你們花那麼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麼好,群眾怎麼看?一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眾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偉大的人格魅力。

自律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麵對來自各方麵的一次次對自我的挑戰,不要輕易地放縱自己,哪怕它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如果心懷僥幸,放鬆自律,那些一個個落身下馬、身陷囹圄,成為人民罪人、遺臭曆史的人的下場就是最好的警示。

對一個執政黨的領導幹部來說,明辨是非的基礎上,以黨和國家、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以“八榮八恥”為準繩,自覺抵製各種腐朽思想、腐敗現象的誘惑,不為物累,不為名惑,不為利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踏踏實實做事,自覺地維護領導和領導機關的形象,努力為社會多作貢獻,為人民多服務,隻有這樣,才能在實現社會價值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老百姓真心愛戴和擁護的官。

寵辱不驚真英雄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莊子?逍遙遊》

【意譯】世上的人們都讚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辨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

生活中,我們常能看到一些人,得誌得利時,飛揚跋扈;失誌失意時,沮喪落魄。我們都知道,人生在世,生活中有毀有譽,有榮有辱,有褒有貶,這是人生的尋常機遇,不足為奇。所以要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努力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寵辱不驚。榮辱不驚是一門生活藝術,也是一種處世哲學。

唐太宗時期,有個負責運糧的官員一時疏忽,導致運糧的船隻沉沒了。到年終考核時,考功員外郎盧承慶奉命給下級官員評定等級。評定等級事關每位官員的仕途升遷,所以大家都非常緊張。因為運糧船沉沒一事,盧承慶給那位運糧官評了個“中下級”,那位運糧官沒有流露出半點不高興的神情。後來,盧承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又將運糧官的級別改成了“中中級”,運糧官也沒有流露出半點高興的神情。盧承慶讚揚他“寵辱不驚,實在難得”。據說,盧承慶自己也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他最初當過考工員外郎,後來當過尚書左丞,最後還當了兵部侍郎。由於進諫得罪了皇上,被貶為簡州司馬。在這宦海沉浮中,盧承慶始終如一、盡心盡職。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明代陳眉公《幽窗小記》中的這副名聯,可謂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人生在世,能視寵辱如草芥,不縈懷,不沉溺;能視官位如浮雲,不怨艾,不迷戀,就可得一種人生大情懷。大丈夫能屈能伸,榮不得意,失不傷懷,才是人生對待名譽和地位應持的正確態度。

北京大學原老校長馬寅初,因其“新人口論”蒙冤獲罪,遭到專橫無理的批判,終被革職。當他的兒子把革職一事告訴他時,他隻是漫不經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撥亂反正,仍是他的兒子告訴他被平反的喜訊,馬老也隻是輕輕地“噢”丁一聲。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頃刻之間,人們的讚辭頌語驟然變成憤怒的狂濤,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麵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經過6年努力,海底的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的信息之橋。

寵也自然,辱也自在,何等心胸、氣度!

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 保持平和的心境,不汲汲於功名、不惜惜於富貴,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遇事想得開,放得下,才能活的輕鬆,過的自在。平常心是一種人生的美麗,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不做作,不虛飾,灑脫適宜,襟懷豁然,平常心不僅給與你一雙瀟灑和洞穿世界的眼睛,同時也使你擁有一個坦然的充實的人生。平常心是一種經曆挫折和失敗,不斷奮鬥努力,才能曆煉出的人生境界。

擁有了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豁達,一種超然。古人雲:君子坦蕩蕩。是真英雄自灑脫,是真名士自風流。為君子者,無妨寵亦坦然,辱亦淡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寵時勿輕狂,莫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時忌激憤,猶記“吊者在門,賀者在閭”。如此清醒應對,便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境界。陶淵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唐朝的武則天,死後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如果用一顆平常心去麵對沿途景色各異的風光,去麵對光怪陸離的誘惑,就不會受欲望的蠱惑,就不會掛念萬物,患得患失。積極的心態是幸福的起點,是生命的陽光和雨露,是心靈在廣闊天空裏翱翔的雄鷹。消極的心態是生活落沒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殺手,會讓自己永遠受製於自我設置的陰影裏。選擇了積極的心態,就等於選擇了光明,選擇了希望;選擇消極的心態,就等於人生在步入失敗的沼澤。隻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任憑風吹浪打,波瀾不驚,掃除一切私心雜念,而專心朝著自己生活目標邁進。

蘇東坡一日覺得自己禪修大進,得意洋洋寫了一首詩:“嵇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派人送給江對岸金山寺的主持佛印禪師。這詩的意思就不詳細解釋了,大意吹噓自己定力過人,譏、毀、苦、樂等情緒影響不了自己。佛印在詩作後跟帖隻有兩個字:放屁!蘇東坡看到回複後,氣壞了,渡江指責佛印言辭粗魯,佛印不認。蘇東坡出示證據,你看,這上麵“放屁”兩字墨跡未幹。佛印笑嘻嘻地說:“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打過江呢?” 蘇東坡聞言慚愧不已,自認修為不夠。

對榮辱得失的淡泊不爭,是一種屢經曆練後淡泊但更加堅定的人生沉澱,是一種升華,一種洗練,一種清澈而純樸、詩意而浪漫的人生境界。正如三國時期諸葛亮所說:“勢力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厲坦險而益固。”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寵辱不驚就是要正確對待進退、得失和榮辱,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是為黨的事業、為人民利益工作,職務有高低之分,卻沒有貴賤之別。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名利觀,“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在對待職位變化時要有良好的心態,在對待個人的得失和榮辱上要有豁達的氣度,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誌;順利時不失沉穩和謙遜,受挫時保持堅忍和執著。升遷固然值得高興,但也不必大喜,把新崗位當成新起點,努力幹出新業績;平調或降職固然讓人失落,但也不必悲觀,把它當作是一個查找不足、迎頭趕上的機會,堅信“如果是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隻有心中始終裝著黨和人民,努力做到寵辱不驚,才可能心無旁騖,一心一意為民作主,全心全意為民謀利;才能無愧於黨和人民,無愧於自己;才能贏得群眾擁護和支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忠實守信人人敬仰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論語?衛靈公》

【意譯】一個人隻要說話忠實守信,行為厚道有禮,雖到蠻貊之國,也能感化人,無往而不可行。反過來說,假使“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別說到外國,就是在家鄉也行不通。

◎“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意譯】宇宙萬物都是實實在在的,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有個成語叫“一諾千金”,它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裏麵有一個典故,講的是秦末漢初,楚王項羽手下有一個叫季布的大將,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而且特別是講信義。凡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麼困難,他都會想方設法去辦,所以在當時楚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在楚漢爭霸中,季布勇猛善戰,幾次將劉邦殺得大敗。後來項羽被圍自殺,劉邦奪得天下,當上了皇帝。他每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窩火。於是下令輯拿季布,要雪洗恥辱。

當時劉邦手下有個姓周的人一直很仰慕季布的為人,他得到這個消息後,就將季布秘密地送到山東一戶姓朱的人家藏身。朱家主人也很欣賞季布的俠義行為,不僅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還派人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幫季布向劉邦講情。夏侯嬰從小與劉邦一起長大,後來又跟隨劉邦轉戰征殺,為漢王朝立下了漢馬功勞。劉邦對他非常信任。有他講情,劉邦不但赦免了季布,並且還封他為郎中,做了河東太守。

當時有人說季布造化大,得到了貴人相助。其實,應該說是“信義”二字救了他。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信用就能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信用也是立業之本,守信用就能獲得信譽,贏得商機。

16世紀末的一個冬天,一個荷蘭商人,有一次帶著船員們駕著自己的航船從遙遠的俄國為荷蘭的商戶運送貨物。在規程途中,航船在俄國附近的一座島嶼邊被一大片浮冰卡住,無法行駛。盡管他們作了很多努力,但始終沒能擺脫困境。他們隻有等待春暖冰融時再開船返航了。

他們被困的地方處在北極圈之內,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區域之一,那裏的冬季漫長而嚴酷。他們不斷遭受著冰冷刺骨的狂風和漫天的暴風雪的侵襲。他們拆掉船上的甲板生火取暖,靠從小島上打獵來取得勉強維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就這樣,他們在苦熬中度過了漫長的8個月時間。在最後的一個月裏,島上已經沒有任何獵物來給他們充饑了,他們就以冰當食。到他們重新起錨開船時,有幾名船員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而船上為國內商戶托運的幾千袋小麥,卻顆粒未少。

當他們把貨物完好無損地帶回荷蘭,送到商戶手中時,他們的做法震動了整個歐洲,也為整個荷蘭帶來了眾口皆碑的商業信譽,使得該國逐漸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很快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

信用也是立國之本,守信用就能獲得人心,贏得擁護。

戰國時,商鞅準備在秦國變法,惟恐老百姓不信,於是命人在都城的一個城門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長的木柱,並到處張貼告示:“誰能把城門前那根木頭搬走,官府就賞他五十兩黃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後議論紛紛。大家懷疑這是騙人的舉動,但一個年輕力壯、膀大腰圓的小夥子說:“讓我試試看吧!我去把城門那木頭搬走,要是官府賞錢,就說明他們還講信用,往後咱們就聽他們的;如果不賞給,就說明他們是愚弄百姓。他們往後說得再好,我們也不信他們那一套了。”說罷來到城門前把那根木頭搬走了。商鞅聽到這一消息,馬上命令賞給那人五十兩黃金。那位壯漢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兩黃金,不禁開懷大笑,一邊炫耀那賞金,一邊對圍觀的老百姓說:“看來官府還是講信用的啊!”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遍了整個秦國。由此,商鞅確立了自己的誠信,使變法得以推行,並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近年來,社會對“誠信”的呼聲越來越高,什麼“誠信建設”、“誠信工程”、“誠信服務”、“誠信政府”等等,隨處可以聽到。究其原因,就在於人們逐漸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不僅是一種觀念,而且是經濟交往中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是促進改革不可忽略的重要條件,是保持穩定不可輕視的基礎因素,是尋求發展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本。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胡錦濤同誌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製、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也是重要的社會政治資源,更是領導幹部的為官之道。領導幹部作為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公眾人物,其言行舉止曆來在社會諸多領域起著支配和導向作用,代表著官方的一種道德感染力、號召力和影響力。加強領導幹部誠信建設,重塑領導幹部誠信形象,鑄造領導幹部的健康人格,對於從嚴治黨,科學執政,營造社會整體誠信環境,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業無誠信不旺,家無誠信不和,民無誠信不立,官無誠信不忠,世無誠信不寧,國無誠信不穩。曆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執政者隻有取信於民,民眾才會接受其理想教化,服從其指揮領導,才能團結一心,具有凝聚力和戰鬥力。否則,誠信這一維係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道德底線一旦崩潰,其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現實中,有個別領導幹部對理想信念、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口是心非、陽奉陰違,說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對上一套、對下一套,對人一套、對己一套,滿口大話、空話和假話,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或者為了顯示政績,弄虛作假,捏造數字,報喜不報憂,假政績、假數字屢禁不止;等等。群眾的信心、信仰、信任、信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幹部的誠信。如果一個地方、一個單位,領導幹部失去誠信,會直接導致群眾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喪失、信賴殆盡。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隨著民主意識的逐步普及和不斷增強,民不可欺、無信不立的規則更加真切地成為執政之基、為官之本。因此,堅持誠信執政,加強領導幹部的誠信建設,已成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當務之急。

知足常樂活出滋味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

【意譯】名聲與身體,哪一個更可愛?身體與錢財,哪一個更貴重?獲得與喪失,哪一個更有害?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過多貯藏必定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樣才能夠保持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