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四十六章》
【意譯】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保持一種知足心理,才是永遠的滿足。
有一個民間故事: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麵教書,一麵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麼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麼?”
是啊,“知足者貧窮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幸福快樂與貧富本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而是來自於人的自足心態。
從前,城裏住著一位大財主,他擁有十多間店鋪,鄉下有幾百畝出租的田地,又有百多頭牛羊,還有十多艘捕漁船,這財主家大業大,可以說得上是腰纏萬貫。在他隔壁有一間小木屋,住戶的主人是以理發為生,名字叫阿歡。財主平時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大屋闊院,睡的是寬床高枕,蓋的是羅帳錦被,但財主整天為家族的產業入息不理想、賺錢太少而煩惱和唉聲歎氣、寢食不安。而隔壁住的阿歡,他三十出頭仍沒有妻兒,每天隻能賺到“幾個銀錢”,但也夠日常的生活費用和小小開支,生活雖然過得清淡一點,但天天無憂無慮十分瀟灑,每晚飯後便在小木屋裏躺著唱小曲,然後一覺到天亮,又愉快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有人認為,“知足”就是對生活無所要求,毫無欲望,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它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我卻不苟同。“知足”絕不是對生活無欲無求,也不是盲目的樂觀,更不是苟且不求進步,而是怎樣對待你手中所擁有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永遠不知滿足。知足常樂就是客觀地認識和準確地判斷已經實現的目標和願望,並充分肯定目前的狀態,從而始終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態。當然,知足常樂要求我們要有適可而止的意識,它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而是對現有收獲的充分珍惜,對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對進取目標的理性判斷和設定。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總在考慮自己並未得到的東西,而忽略已經擁有的東西和不切實際的目標,以達到欲望的滿足。不知足導致人們往往會用不正當的手段,不正常的途徑,或是遠遠超出自身能力的要求來達到自己欲望的短暫滿足,而由此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焉能“常樂”?
記得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下聯: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橫批:知足常樂。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實在是太多了,人想要的東西也實在太多了,就像普希金童話中的那個老太婆,當了女皇後還想做教皇,要天下所有的國王都臣服於她的魔杖之下;就像神話中的年輕人,獲得了黃燦燦的金子,卻還要那仙人點石成金的手指,最後隻能一無所有。正是那顆永不知足的心才演繹出同樣殘酷的惡果,才刻意追求物質上的豐盈,才一再抱怨自己的命運如何悲慘,那種欲望就會像喝海水一樣,總是越喝越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如果隻為滿足欲望而活著,那麼永遠也滿足不了。因為滿足了一種欲望,同時就有十種欲望受到壓製,又有百種欲望隨之產生……太多的追求,隻能讓自己活得太累,太多的牽涉和羈絆隻會讓自己日漸憔悴。好高騖遠,食幕虛榮,永遠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得到的隻是無盡的遺憾和怨恨。
想想饑寒苦,溫飽就是福;想想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想想離亂苦,平安就是福;想想牢獄苦,守法就是福。其實,知足常樂,就是一種心態,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範。“寧靜致遠,淡泊明誌”中蘊含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中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沈複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笑傲江湖》裏有一句話: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是一種豁達的處事態度,是一種幽幽釋然的人生境界。
當然,知足,不是要睡在成績簿上睡大覺,沾沾自喜,盲目樂觀,矯揉造作,狂放不羈。知足,更不是怯懦、退縮、心虛或甘於平庸。不要忘記清朝末期,列強瓜分中國的恥辱,是什麼導致中國留下曆史上不可洗刷的一頁?在西方國家改革創新,富民強國的同時,我們的老祖宗卻實行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知足”政策,做著大清帝國千秋萬載永傳後世的美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知足?如此知足豈能常樂?
《大學》曰“止於至善”。是說人應該懂得如何努力而達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已該處於什麼位置是最好的。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鬆自我,才不至於好高騖遠,迷失方向,碌碌無為,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不知生活的樂趣。
知足常樂是一種境界和修養,是一種處世哲學和生活態度,“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知足常樂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它不僅在生命科學方麵能給人以身心健康的“籌碼”,而且更在社會科學等方麵對抑製一個人私欲膨脹,將其引向冷靜務實的生活路軌上抵住腐敗、抗住誘惑。
周恩來總理曾告誡領導幹部要過好生活關時強調:“物質生活方麵,我們領導幹部要知足常樂。”胡錦濤同誌也多次講話強調,全黨同誌要“常思貪欲之害”、“知足常樂”、“過好生活關”。對於貪欲,清代張英說得很形象:“嗜欲之心,如堤之東水,其潰甚易,一潰則不可複收也”。看安徽皖能集團原董事長張紹倉,年薪過百萬,仍生貪念,終因貪汙受賄近千萬元,成為階下囚;原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因受賄罪、非法利用職權罪獲刑18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原市長徐國元因涉嫌違法違紀,被罷免市長職務。還有李真、胡常清、黃懷忠等等,無不因貪得無厭,把黨和人民給的權力變成了為個人撈取不義之財的工具,結果多行不義、翻船落馬、害己害家。
作為領導幹部,要有效克製不適當的欲望,關鍵要有一個清心寡欲的心境。心清則欲淡,心濁則欲強。寡欲則安。隻有清心寡欲,才不會心浮氣躁,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才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才不會拉關係、跑門子、找靠山,才可能在五光十色的社會之中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在物欲橫流的喧囂之中保持一種清靜之氣。“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領導幹部具備了清心寡欲的心境,才能不為世俗所縛,不為情色所惑,不為人情所擾。
是非麵前謹小慎微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周易?係辭下》
【意譯】善行不積累,不足以成就名聲,罪惡不積累,不足以傷害生命。小人認為小小的善行沒有益處而不去做,認為小小的罪過不會帶來傷害而不加以克服,所以惡行積累到無法掩蓋的時候,罪責就會達到無法解脫的地步了。
1485年,英國國內發生了一場戰爭。因為這場戰爭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國王查理三世親自率領軍隊應戰。在戰鬥開始之前,國王讓馬夫將自己最喜愛的那匹戰馬牽來作戰。馬夫立即找來了鐵匠,吩咐他快點給馬掌釘上馬蹄鐵。
鐵匠熟練地釘好了三個馬掌,可是,釘到第四個時,發現缺了一個釘子,鐵匠說少一個釘子鐵掌肯定不會牢固的。於是馬夫趕緊將這個情況報告給了國王。那時,戰鬥馬上就要開始了,於是國王來不及在意這第四個馬蹄鐵上的一個小釘子了。便命令馬夫將戰馬牽過來,自己匆匆上了馬,兩腳一蹬奔向戰場了。
在戰場上,國王騎著他最喜愛的戰馬領著他的士兵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雙方正激烈交戰的時候,突然,一隻馬蹄鐵脫落了,戰馬一下子仰身跌翻在地,查理三世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他還沒來得及抓住韁繩,那匹馬受了驚嚇,就迅速地跳起來逃走了。那些在前線殺敵的士兵們一見國王倒下,便自顧自地紛紛逃命去了,整個軍隊在一瞬間變成了一盤散沙,混亂不堪。士兵們的士氣一時間也土崩瓦解了,敵人見機立刻發動反攻,並輕而易舉地俘獲了國王。
此時,國王才意識到那顆鐵釘的重要性,他在被俘虜的那一刻悔恨地大喊:“釘子,馬蹄釘,我的國家就傾覆在一顆馬蹄釘上!”但是,一切已經晚了。戰役已經結束了,查理三世因為忽視了一顆釘子而丟掉了自己的王國。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波斯沃斯戰役。後來,不知是誰編了一首民謠,內容是這樣的:“失了一顆鐵釘,丟了一隻馬蹄鐵;丟了一隻馬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損了一位國王;損了一位國王,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帝國。”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景時有發生。俗話說:“大江大海都過來了,卻在小河溝裏翻了船。”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強大的對手打敗,而是敗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讓我們疲倦的不是綿延不盡的高山,而是我們鞋子裏的一粒砂石。”
在平凡的生命裏,一句話語,一個眼神,一舉手一投足……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也能見微知著,看出一個人的品性和修養。
相傳元世祖忽必烈雄霸天下後,為求治國良策,廣招賢才。一天,有一個名叫胡石塘的學士前來應聘。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天文地理亂熟於胸,經國方略縱橫捭闔——實在是個難得的人才。可他有個小毛病,就是粗心大意、不重衣表。因此在拜見元世祖時,帽子戴歪了也沒有發現。
忽必烈看了一眼他戴歪的帽子,心裏便有些反感,於是問道:“你有什麼才能啊?”胡石塘趕緊回答道:“陛下,我有治國平天下的才能……”說著正要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時,卻被忽必烈的哈哈大笑聲打斷了。
忽必烈笑著對他說:“一個人連自己頭上的帽子都戴不平,還能平天下嗎?”
胡石塘聽了,下意識地扶了扶自己的帽子,紅著臉離開了。
也許胡學士的確是個棟梁之材。隻為一頂戴歪的帽子,而毀了自己的前程。
1917年1月4日,一輛四輪馬車駛進北京大學的校門,徐徐穿過校園內的馬路。這時,早有兩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兩側,向蔡元培,這位剛剛被任命為北大校長的傳奇人物鞠躬致敬。新校長緩緩地走下馬車,摘下他的禮帽,向這些雜工們鞠躬回禮。在場的許多人都驚呆了:作為一所等級森嚴的官辦大學的享受著內閣大臣待遇的北大校長竟然能向卑微的工友行禮。這在當時的北大乃至中國都是罕見的現象。然而,就是他的這一行為,這個小小的細節,成為北大官氣的一個反撥,也成為北大學子們如何做人的一麵旗幟。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深刻哲理就在於,細微處修煉,小事中陶冶,才能聚沙成塔,也才能防患於未然。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小洞不堵,大洞吃苦”、“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鬥大的風”、“宴無好宴,筷子頭上有陷阱”之類的話,人們大多知道,但真正拿著當回事並加以注意防範的卻為數不多。許許多多的領導幹部腐敗都是從一條煙、一瓶酒、一頓飯的“小事”上開始的,正是那一條煙,熏出了利欲熏心的貪婪;正是那一瓶酒,喝出了紙醉金迷的奢靡;正是那一頓飯,吃出來飽食終日的腐朽。慢慢地,就是那一個個“小節”使許多領導幹部積羽沉舟,逐漸淪為金錢、美色的奴隸,毀掉自己的一生。
一個農民的兒子在省城做了大官。某日還鄉探望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在親朋好友的一片讚揚聲中,其老父卻嚴肅地指出兒子工作中的某些失誤。
兒子不服氣地說:“不錯,我為官多年,工作中確實存在某些缺點和錯誤,但是比起優點和成績來,這不過是十個指頭的一個罷了。”
老父親默默地拿起一條鎖鏈,命兒子拴住一條狗。不一會兒,狗掙斷鎖鏈逃走了。兒子撿起鎖鏈,發現一個扣子鏽壞了。
“看到了吧,”父親語重心長地說,“這條鎖鏈共有一百個扣環,其中九十九個都完好,隻有一個被鏽壞了,結果連一條狗也拴不住!”兒子慚愧地低下了頭。
在工作上如若謹小慎微,易被說成膽子不夠大、步子不夠快、方法不夠活,但是在思想作風特別是預防腐敗上如能做到“謹小慎微”,應是非常必要。明朝有個叫王廷相的兵部尚書,雨後坐轎外出,發現一個穿新鞋的轎夫走路小心翼翼,但一不小心還是踩到水裏,弄髒鞋麵。於是,這個轎夫便不再顧惜新鞋,再遇泥水,就滿不在乎地踩來踩去。如不能謹其“小”,慎其“微”,就會從小到大,從微到多,腐化變質。
任長霞、鄭培民、牛玉儒、楊業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領導幹部,他們身上突出的一點,就是“謹小慎微”,從細微處入手。如鄭培民同誌,他無論是工作調動、搬家還是兒子升學,女兒出嫁等,從不張揚,堅持不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不讓自己有半點腐敗的念頭。他經常警示自己:“對待身外之物要鐵石心腸。”
廉潔自律上的謹小慎微,是真正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傳統。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為了發展壯大紅軍隊伍,密切保持軍隊同老百姓的魚水之情,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就明確規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貪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並非小題大做,對於預防腐敗,至今意義深遠。
小平同誌指出:共產黨員太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要有所怕,有所敬畏,謹慎一點總是好的。如果不該吃的吃了,不該拿的拿了,不該要的要了,最終導致思想防線崩潰,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應該時刻高標準嚴要求,長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除非份之想,常守為官之道,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拒“小意思”於千裏之外,幹幹淨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決不能拿“小意思”不當回事。“小意思”後麵有可能隱藏著“大陷阱”,一旦掉進陷阱就無法自拔,待到東窗事發之時悔之晚矣。
永遠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三十三章》
【意譯】能夠認識他人叫智慧,能夠認識自己叫高明。戰勝別人是有力,戰勝自己是強大。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七十三章》
【意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尚;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是缺點。隻有把缺點當缺點的人,才會沒有缺點。聖人所以沒有缺點,就是因為他把缺點當做缺點。
以鏡為監可以自省,自省之道無他,永遠留一隻眼睛看自己,是任何人成長與進步之原動力。
在日本曆史上,有過兩位偉大的劍手,一位是宮本武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壽郎。柳生年少時,曾由於荒嬉,不肯接受父親的教導專心習劍,被父親逐出了家門。受了刺激的柳生於是發誓要成為一名偉大的劍手。他獨自跑去找當時最有名氣的宮本武藏,請求拜師學藝。柳生熱切地問道:“假如我努力學習,需要多少年才能成為一流的劍手?”
武藏說:“你的全部餘年!”“我不能等那麼久,”柳生急切地說:“隻要你肯教我,我願意下任何苦功,甚至當你的仆人。這樣需要多久的時間?”
“這樣,也許需要10年。”宮本武藏說。柳生更著急了:“哎呀!家父年事已高,我要在他生前就能看見我成為一流的劍手。10年太久了,如果我加倍努力學習需要多久?”
“嗯,那也許要30年。”武藏緩緩地說道。柳生急得快哭出來了,說:“如果我不惜任何苦功,夜以繼日地練劍,需要多少時間?”
“哦,那可能要70年。”武藏說:“或許這輩子再也沒有希望成為劍手了。”
柳生疑惑地問:“這是怎麼一回事呀?為什麼我愈努力,成為第一流的劍手的時間就愈長呢?”
“你的眼睛全都盯著第一流的劍手,哪裏還有眼睛看你自己呢?”武藏平和地說,“第一流劍手的先決條件,就是永遠保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柳生聽了,滿臉通紅,滿頭大汗,當場開悟,終成一代名劍客。
在這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我們都在馬不停蹄地奔波,唯恐落後於人,很少有人審視自己,也很少有人停下來反思一番。一個人也好,一個民族也好,反思永遠是總結經驗、接受教訓、走向成功的前提。
謝覺哉、吳玉章兩位老共產黨人勇於自省的感人故事,委實讓我們後人為之敬佩。1943年5月1日,謝老60歲生日,他謝絕一切親朋好友祝壽,關起門來反躬自省。他認為,行年60,應該設法彌補59年來的缺點。“假如我以前更加努力些,特別是入黨以後,我的成就也許要更大些。”吳玉章老人既是我們我們黨的學界泰鬥,也是嚴格自省的楷模。他81歲生日時,還一絲不苟地為自己寫下一篇《自省座右銘》:“年過八一,寡過未解,東隅已逝,桑榆未晚。必須痛改前非,力圖挽救,戒驕戒躁,毋怠毋荒,謹銘。”
人活一生,醒悟的少,疑惑的多,而最大的疑惑就是無法認清自己。人貴自知,過高的估計自己就會目空一切,過低的貶低自己,就會妄自菲薄。
意大利畫家莫迪裏阿尼的肖像畫有一個奇怪的特點:許多人隻有一隻眼睛。別人都不理解。他解釋說:“這是因為我用一隻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用另一隻眼睛審視自己。”
有個好心的老太太發現馬路邊上一堵高牆要倒塌,於是就不停地提醒過路人注意。但三天過去了,那堵牆仍然沒有倒。她有些好奇,就去牆根下查看,這時牆卻突然倒了,老太太被磚石掩沒而氣絕身亡。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老太太的悲劇便因此而生。
我們總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卻很少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在盯著別人。如果能留一隻眼睛不斷審視自己,那麼,從別人的眼睛裏一定會看到一個完美的自己。
唐朝白居易,既是位了不起的詩人,又是位了不起的清官。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間,除了飲水吃菜非得向當地購買以外,從不索取任何名貴物品。想不到他離任回家以後,竟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於是寫下這樣一首類似“自我檢討”的詩篇:
“三年為刺史,飲冰複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原來他在遊天竺山時,帶回來兩片玲瓏可愛的山石。他感到對不起杭州,對不起天竺山,要是每個遊人都去帶回兩片可愛的石子,那麼,天竺山還成什麼樣子,這不就破壞了大自然之美嗎?這種損失,抵得上貪汙千金,不象個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說,當你背向太陽的時候,你隻會看到自己的陰影。看到外麵的問題,總比看到自己內在的問題容易些;而把錯怪給別人,也比檢討自己來得容易。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