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應變:困境見真智(3 / 3)

生活中,總能聽到不少人發牢騷,抱怨幸運之神不肯光顧自己:買彩票對不上號;投稿件泥牛入海;自認才高八鬥遇不上慧眼伯樂……事實上,機遇如同水,無時不在人的周圍,隻是人們漠視了它的存在。當它以河流、溪水出現時,它又從他們的指縫間流去。

某地發生水災,整個鄉村的村民紛紛逃生。一位上帝的虔誠信徒爬到了屋頂,等待上帝的拯救。不久,大水漫過屋頂。剛好有一艘獨木舟經過,舟上的人要帶他逃生。這位信徒舉棋不定地說:“獨木舟太小太危險,還是等上帝來救我吧!”獨木舟就離他而去。幾分鍾後,洪水已淹到了他的肩膀。這個時候,又有一艘鐵船來救他。他還是不肯上船,說:“我要等上帝來救我。”鐵船也隻好離去。後來,又有一架直升機向他垂下了繩索,可他看都沒看一眼,依然在執著地等待著上帝。最後,水繼續高漲,他最終被淹死了。死後,他升上了天堂。當他看見上帝後破口大罵:“平日,我誠心祈禱您,您卻見死不救,還算什麼上帝!”上帝卻一臉迷惑地問他:“我先後派去了兩條船和一架直升機去救你,你為什麼都拒絕了?”

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西方也有這麼一句諺語:“當幸運之神來敲你們的門的時候,要及時把門打開。”如果不小心放走了稍瞬即逝的機遇,一生抱負也將付之東流,隻能落個抱憾終身。

唐朝詩人孟浩然十多歲時到京師遊曆,旨在謀個一官半職。他曾在太學作詩,贏得滿堂喝彩。一次,大詩人王維邀請他到內署,忽報唐玄宗駕到。孟浩然驚慌地鑽到了床下。言談之中,王維適時提及孟浩然,並加以推薦,唐玄宗大喜,詔出,孟浩然這才一臉汗水地移身叩拜。皇上問詩,他便朗誦自己的詩作,前麵的尚好,但聽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一句,玄宗就不舒服了,說,你不曾求過官,而我也沒有棄過你啊,為何“汙蔑”我呢?皇帝的龍顏不悅,孟浩然隻得返回襄陽,並因此一生未受重用。本來,能夠麵見皇帝,皇帝又對自己的詩作感興趣,這對孟浩然而言,不啻是老天爺賜給他的一個施展才華、平步青雲的絕佳機會,然而,他卻讀了一首怨天尤人詩,惹惱了皇帝,丟掉了“前程”。

可見,很多時候,不是命運沒有給我們機會。機會再多,也需要我們伸出手去把握。

諸葛亮15 歲時,為逃避戰亂,隨家人離開山東老家輾轉到湖北襄陽避難。17歲時隱居在襄陽城西的隆中。他少有大誌,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時大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他在隆中邊種地、修學,邊靜觀天下,待機而出。漢末,軍閥混戰的形熱已趨明朗。曹操基本上統一中國北方,勢力最大。孫權割據江東統治鞏固勢力次之。劉備雖然也有一定的勢力,但因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屢遭打擊。為發展自己勢力,到處訪尋人材。這對於諸葛亮來說,他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通過“三顧茅廬”,他進一步堅定了輔佐劉備的決心。於是,他在一個特殊的曆史時刻出了山,並最終運用自己的文韜武略為劉備建立和鞏固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蘇軾在《代侯公說項羽辭》中所說:“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對於中美外交來說,1971年的4月尤其值得銘記。從4月4日,兩國乒乓球隊員莊則棟與科恩的一次偶然握手,到4月10日,美國乒乓球隊作為新中國首批訪華美國人出現在北京,僅僅6天的時間,兩個國家完成的不僅僅是普通的訪問,而是外交寒冬中的一次艱難啟航,也是僵硬關係中的一次破冰。中、美兩國的領導人毛澤東和尼克鬆創造並抓住小小的“乒乓球”帶來的曆史機遇,為中、美兩國關係的突破,寫下了新篇章。

“機遇”的顯著特點,一是難得,二是易逝。鄧小平南巡時反複提醒人們:“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當今世界,可謂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競爭日趨激烈。誰抓住了“機遇”誰就是勝利者,誰失去了“機遇”,誰就會失去速度,就失去效益,就失去財富,失去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中也有風險與挑戰,挑戰中又孕育新的機遇。

曆史充分證明,抓住機遇,才能獲得主動;用好機遇,才能贏得未來。在難得的“機遇”麵前,我們都應當懷著強烈的民族危機感、時代緊迫感和曆史責任感,去追求它、擁抱它,利用它,為華夏的振興和崛起而奮爭,為祖國的昌盛和騰飛而拚搏。

因時製宜善於變通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係辭下》

【意譯】《易經》的法則,是在行不通的時候,就要進行變化;變化就可以行得通,行得通了就可以保持長久。

我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會習慣性地按照常規思維去思考。但是,我們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麵對的事物永遠在不停的變動之中。領導者需要不斷審時度勢,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思路和領導手段。掌握了變通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靈活變通,你會發現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往往能夠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所謂變通,實際上就是對《周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運用。

翻開史冊,靈活變通處理問題的例子很多。《史記》中專門記載了田忌賽馬的故事,就是變通的一個出色案例。戰國時期,齊國將軍田忌經常與齊國的王公貴族們賽馬,並設重金作為賭注。在賽馬活動中,參賽的馬分為上中下三等,同一等級的馬進行比賽,每一局比賽勝出兩局,就算是優勝者。田忌在與齊威王賽馬的時候,發現自己的三個等級的馬都不如齊威王同一等級的馬,所以常常落敗。

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正在田忌那裏做門客,他研究了比賽的情況,想出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對田忌說:“您隻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一次,田忌又要和齊威王賽馬,比賽開始前,孫臏告訴田忌:“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 田忌恍然大悟,按照孫臏的建議去比賽。比賽中,馬匹還是同樣的馬匹,隻是調換了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結果在三場比賽完後,田忌雖然第一場敗了,但是贏了後邊的兩場比賽,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通過這場比賽,齊威王也了解到了孫臏,後來請孫臏做了自己的軍師。

田忌賽馬就是一個典型的變通方略,知道現在還經常被用到領導學和博弈論中。當然,社會現象是複雜多變的,不可能像一場比賽那樣簡單。然而,越是在複雜的情境中,就越能夠看到變通的“威力”。秦朝末年是一個變亂的年代,從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到劉邦建立漢朝,戰亂持續了七八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一位變通學的大師做到了審時度勢,後來發揮了重要影響,他就是——叔孫通。

叔孫通是一位儒家學者,飽讀儒家經典。秦朝時期,曾經做過“博士”(官名)。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秦二世曾經召集博士討論此事。有的博士提出這是“造反”,觸怒了愚蠢的秦二世,被下獄。叔孫通摸透了秦二世的脾氣,見他麵有怒色,於是回答說這不是造反,隻不過是“群盜鼠竊狗盜耳”,隻要地方官吏捕捉一下就可以了。叔孫通的話滿足了秦二世的虛榮心,所以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而得到賞賜。然而,叔孫通已經看透了秦朝的色厲內荏的本質,不久就逃走去追隨反秦的主要勢力項梁。項梁死後,叔孫通先後追隨過楚懷王和項羽,然而覺得他們都不是自己要輔佐的對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叔孫通轉投劉邦,在劉邦手下繼續擔任“博士”的職務。

那時候,正處於戰爭時期,劉邦對儒生的態度很不好,認為他們沒有用處,所以對投奔自己的儒生總是給以難堪。叔孫通投奔劉邦後,也受到這樣的待遇。於是,叔孫通脫掉寬大的儒服,換上武將常穿的短衣,因此受到劉邦的器重。當時,跟隨叔孫通投奔劉邦的,還有他的一百多位弟子。這些弟子希望跟著叔孫通能夠飛黃騰達,但是叔孫通從來不在劉邦麵前舉薦他們。相反,叔孫通向劉邦舉薦了很多勇武有力但是卻是盜賊出身的人。叔孫通的行為引起了追隨他的儒生的不滿與失望,他們認為叔孫通的道德低下,背叛了儒家思想。然而,叔孫通卻向他們承諾:“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從這句話中國,我們看到叔孫通一方麵固然是安慰弟子稍安勿躁,另一方麵也透出了他的自信,雖然天下鹿死誰手還未確定,但是叔孫通永遠能夠遊刃有餘似乎是肯定的。

果然,當劉邦戰敗項羽之後,追隨劉邦打天下的將領們居功自傲,在劉邦麵前也很粗魯無禮,劉邦大為頭痛。這時候,叔孫通出現了,他自薦為漢王製定朝儀,采用古禮並參照秦的儀法而製禮,召儒生與其共訂朝儀。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長安的長樂宮建成,諸侯王和大臣門都依照叔孫通製定的朝儀向劉邦行禮,次序井然。叔孫通因製定禮儀的功勞,被劉邦拜奉常,他的弟子們也都進封為郎。

在曆史上,有些儒家學者對叔孫通很不以為然,認為他善於“麵諛”,是政治投機者,是善於逢迎拍馬的小人。但是,我們從叔孫通一生的行為來看,他其實是一個善於變通、不固守教條的政治家。劉邦晚年,想廢掉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代之趙王如意。叔孫通義正詞嚴地提出勸諫,用曆史上廢長立幼的悲劇和國家製度,讓劉邦認識到了廢掉太子的危險。他質問劉邦,“奈何以天下為戲”,讓貴為天子的劉邦感到尷尬,終於放棄了廢掉太子的想法。漢惠帝繼位後,叔孫通也多次進諫,糾正帝王的偏失,一點看不到逢迎的影子。大史學家司馬遷記述了叔孫通的事跡,對他提出了這樣一個評價:“希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叔孫通用高妙的變通之道,終於成為漢朝的一代宗師。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不難看出變通的作用。所謂的變通,就是在目標確定以後,采取合適的手段來實現目標,這和現代的決策學有異曲同工的相通之處。在現代社會裏,領導者善於變通顯得更加重要。從我們黨的曆史上看,這樣的應用也不少見。在革命戰爭年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是變通的一個妙用。變通的結果是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也是對原來體製的變通,結果是使中國走向了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