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就是一位十分善於果斷決策的偉人。在南昌起義時,他果斷的決策已經證明。在建國後的和平歲月裏,他的果斷決策更是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曾經有一次外國使團來中國訪問,為了表示對使團的重視,宴會期間使用了珍貴的文物九龍杯。九龍杯是中國悠久曆史的象征,同時也是十分精美的瓷器。當倒入酒時,杯底會出現九條龍,可是沒有酒時,這九條龍就不見了。外國使者見到這種稀奇的穀物,都嘖嘖稱奇。可是,當宴席結束時,竟然有一隻九龍杯不見了。
服務人員將此事報告了周總理,周總理十分鎮定,調出了宴會時的錄像帶。偷走九龍杯的竟然是外國使團的一位使者,這可愁壞了眾人。如果直接去要,將真相公布,一定會使外交受到影響,但是如果不將九龍杯取回來,中國就損失了一件非常珍奇的國寶。大家正束手無策時,周總理當機立斷,安排外國使團去觀看了一場魔術表演。周總理並交代了魔術師該如何拿回九龍杯。外國使者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魔術表演,當高潮時,魔術師手裏拿著一個盤子,上麵遮著一塊綢子,裏麵有三個假九龍杯。這時,魔術師說:“我隻要槍聲一響,想讓杯子飛到哪裏就可以飛到哪裏,如果大家不信,請看——”話音未落,他就朝九龍杯開了一槍,三隻九龍杯一下子少了一隻,大家正驚詫不已時,他走下台來,走到那位偷九龍杯的外國使者麵前,從他的包裏掏出了那隻真的九龍杯。
這樣,九龍杯回來了,不僅維護了外國使者的麵子,同時也保住了國寶。可見周總理果斷的決策力是多麼過人。在應對突發事件的時候,領導者就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規,而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應變力和判斷力,立即做出反應,果斷做出決策,並迅速付諸實施。
沉著應對解決問題
◎ 蹇非敵也,敵乃亂焉。——《止學?蹇卷七》
【意譯】困境不是真正的敵人,真正的敵人是放縱亂來。
◎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意譯】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會打亂大的計謀。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危急,或者讓人難以忍耐的事情,並不罕見。作為一個領導,在帶領著整個組織前進的過程中,更容易遇到這類的情況。而通常,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方法。那麼,事情的結果,自然就會由於這些方式和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俗話說“衝動是魔鬼”。人在危急的時候,很難保證自己心態的平衡,就很容易有衝動的舉動出現。那麼,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把本來就很槽的事情辦得更糟。
領導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更應該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盡量遠離叫做衝動的那個“魔鬼”,才能使事情有所轉機。《菜根譚》裏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具有這種冷靜、淡定的心境,在遇到問題時,才能夠從容地麵對。用自己實際的能力,去處理突發的問題。
唐憲宗時期,就有一位這樣的人,名叫裴度。一天,他的屬下慌慌張張地向他報告說:“大印不見了。”當官的丟了大印,那可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兒。一般的人知道後,肯定就急了。可是裴度聽了後一點也不驚慌,隻是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然後,他對身邊的人說:“千萬不要對外張揚,就當作沒有丟印一樣。”大家見他並不是他們想象一般驚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
而使大家更加吃驚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這件事一樣。當晚,就在家裏擺起宴會,大宴賓客,和大家一起飲酒取樂,逍遙自在得很。正在大家喝得痛快的時候,忽然有人發現大印又被放回原處了。他的屬下便迫不及待地向裴度報告了這件事兒。可是,裴度依然滿不在乎,好像根本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大家始終也沒有猜透,為什麼他能如此胸有成竹。
後來,有人問他怎麼回事。他才說,印丟了,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們發現了。這時如果嚷嚷開來,偷印的人擔心出事,驚慌之中必定會想到毀滅證據。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毀了,那我們又去哪裏找呢?如果我們處之以緩,不表露出驚慌,就不會讓偷印者感到驚慌,他就會在用過之後悄悄去放回原處。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複得,發生什麼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大家聽了,都紛紛稱讚他的沉著。
對於這件事來講,裴度贏就贏在他的沉著、不衝動。如果他在知道事情後,衝動地讓屬下大肆去尋找。那結果,就真得像他說的那樣了,根本沒法去找印了。當然,這樣的事不是誰都能做的,這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冷靜的態度。不然的話,後麵的麻煩就不難想象了。
古語說“以靜製動”。也就是說,當遇到意外情況時,冷靜是必要的。但通常,在危急時刻,人們難免緊張,甚至驚慌失措。但冷靜地想一想,著急,對於解決問題來說,並沒有任何的作用。相反,會生出很多更大的亂子來。其實,對於領導來說,能這樣做也並非是件極難的事。在緊急情況下,隻要能把事情往極端的地方想一下,想一想這件事最壞能到什麼地步。這樣想之後,多半就會知道最多不過會怎樣,心中也就有了底。因為,最壞的結果已經知道了,再壞也不過如此。然後,我們就可以冷靜下來,再針對具體情況,想出對策。該動就動,要靜就靜。最後,就算出現了最壞的結果,也不至於因意外而大過刺激。相反,如果最壞的結果並沒有出現的話,那麼,對於當事人來說,豈不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
但通常,領導們都很難做到。就連一直都很冷靜的劉備,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當年,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吳軍手下。身為領導的劉備就坐不住了,他一聽說關羽敗亡,荊州失陷,當時就決定要“伐吳”。大家都知道,這是劉備一時衝動的舉動,就都上來紛紛勸阻。因為,現在還不是宣戰的時候。很明顯,如果對吳宣戰,就徹底背叛了“東和孫權”的既定方針,就會使北方的曹操坐收漁翁之利。但是,劉備從感情上到利益上都無法說服自己。最終,他還是整合兵力,對吳發起了進攻。結果,大敗而回,蜀國元氣大傷。
與劉備的衝動相反,華盛頓的表現則可圈可點。當華盛頓還是一名上校軍官,弗吉尼亞州的議員選舉戰正打得熱鬧,華盛頓也投入了選舉戰。有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是華盛頓的堅決反對派。他到處發表演講,批評華盛頓支持的候選人。為此,華盛頓很生氣。
一天,華盛頓與佩恩兩個人碰在了一起,很快就發生了嘴上的衝突。情急之中,華盛頓說了一些過頭話冒犯了佩恩。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就把華盛頓擊倒在地。華盛頓見狀,也沒有控製住自己的情緒。最後,兩個人廝打在一起。但佩恩當胸一拳卻把華盛頓打醒了。他忍痛站起來,命令摩拳擦掌的部下們跟他返回營地。
第二天,華盛頓寫了一張便條,派一名部下送給佩恩,約他到一家酒館見麵,以示和解。當佩恩趕到酒館時,看見華盛頓後,很是驚訝。原來,華盛頓沒帶一兵一卒,而是一副紳士派頭。見佩恩進來,他微笑地站了起來,很真誠地想他道歉,並詢問是否能彼此做個朋友。
佩恩十分感動,熱淚盈眶地說:“華盛頓先生,你是個高尚的人。我將會是你永久的追隨者和崇拜者。” 就這樣,兩個完全有可能成為仇敵的人成了好朋友。這些,要完全歸功於華盛頓的冷靜。如他當時也像對方一樣,衝動地與其廝打在一起。那麼,結果,肯定就是兩敗俱傷。對人對己,都有不利。
華盛頓的冷靜對於一般人來說,恐怕很難做到。因為,彼此相犯,自己流血,肯定也要對方流血。即使能忍一時之氣,但那也是“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繼而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領導們應該多向這樣的人學習,時刻記住要躲開叫做衝動的那個“魔鬼”。這樣,才能帶領組織更快、更健康地發展。
抓住時機才有轉機
◎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管子》
【意譯】聖人能夠捕捉時機,但不能違背時機。智者雖然善於謀劃,但不如順應時代高明。
莎士比亞在《凱撒大帝》中留下了這樣一句名言:“行動要看時機,就像開船要看漲潮。”中國也有句古話叫“時勢造英雄”。這裏所說的“時機”、“時勢”,也就是“機遇”或“機會”。人生需要機遇相伴。機遇,能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目標,擁抱瑰麗的夢想;機遇,能幫助我們走事業的巔峰,品味成功的喜悅。
關於機緣巧遇,民間流傳著一個《連升三級》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明代濟南有紈絝子弟叫張好古,他從小嬌生慣養,不學無術,連寫字都不會。有一天,一個算命的人跟他開玩笑說他今科如果趕考,就能中前三名。他就當了真。當他趕到北京時,考試已經開始,考場已經封了門。他正著急地亂轉,不想一頭撞在了魏忠賢的馬頭上。魏忠賢可是當時的九千歲,皇帝麵前都說一不二。魏忠賢就問他你在這兒幹什麼,他就說我是來進京趕考的,我是可以穩拿前三名的。魏忠賢一聽,這小子口氣很大,也許有些真本事。所以他就拿了名片,叫人把他送進了考場。張好古不會寫字,更不會答題,隻能看著考卷發呆。主考官為了不得罪魏忠賢,偷偷幫他答了一份。發榜的時候,又點了他個第二。考中後張好古帶著厚禮去拜訪魏忠賢。魏忠賢心想,這個人果然中了前三名,看來是個人才,於是招待了他一番。由於受到魏忠賢的看重,他又被保舉進了翰林院。後來魏忠賢生日到了,他想送一副對聯,可自己不會寫字,就買了一幅裱裝好的白紙,請人來幫他寫。有一個人想故意要看他的好看,就來幫他寫了,寫的是罵魏忠賢要篡權的那些話。他也不認識字,就拿著送了去。魏忠賢一看是副對聯,沒細看就吩咐掛了起來。別人看到了,但是都沒敢說。生日過後,對聯被直接收起來放進了庫房,魏忠賢始終沒有看過對聯的內容。過了不久,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被殺,他的朋黨也都一個個被揪了出來殺掉了。張好古起初也被認為是魏忠賢的黨羽。正當他被抓起來時,有人跟皇帝說,前年魏忠賢過壽時他送了一副對聯,還罵過魏忠賢,這說明他非但不是魏的黨羽,而且還是個大大的忠臣。崇禎皇帝一想,現在正是用人之時,這樣吧,把他招來,再連升三級。這則笑話一方麵揭露了封建吏治的黑暗,同時也反映了機遇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有人說,如果牛頓早生200年,他不可能得出萬有引力定律。因為加利略和第穀等人的觀察數據還沒有出來;愛因斯坦能夠發現相對論也是如此,他生逢其時,非歐幾何已經建立,發現光速不變的邁克爾孫-莫雷實驗剛完成,這些使發明相對論成為可能;比爾?蓋茨何嚐不是趕上了時機?如果他早生5年,那時電腦製造成本還沒有降下來,個人電腦還沒有成為趨勢,那麼他就不可能創立微軟帝國。因此要想有大作為,一定要善於審時度勢,看清時代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並抓住“機遇”。有人把成功之路比喻為一架“梯子”:“實力”是一根根橫木,“機遇”是兩根豎木。如果沒有兩根豎木做支撐,再多的橫木也是一堆散在地上的木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