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走出賞識的誤區1(2 / 3)

在出生的第一年裏,他們不會用語言來表達,但還是能夠明白很多顏色都是不一樣的。

根據嬰兒的這種情況,父母們就可以把眾多的物品不同的顏色、大小和形狀分別歸歸類,以用來增強孩子的識別能力。

永遠要記住,適時的鼓勵不僅對稍大一點的孩子有效,即使是對剛出生的嬰孩來說,同樣也是非常有效的,這是增加孩子智力的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當孩子第一次學會從一個茶杯裏倒水喝時,你應該這樣表示:

“親愛的,你太棒了!”

對孩子的成績表示讚賞,不僅僅因為這樣做能讓孩子感到快樂,而且從醫學上講這可以增強前腦皮層與中腦的扁桃體之間的聯係,而這正是調控情緒的地方。

在孩子10-18個月期間,大腦的發育正在進行著種種聯係活動。

當你表揚孩子的第一步時,這會使他高興起來,大腦中大量影響神經係統的化學物質便被釋放出來,加強了腦細胞的聯通。

相反的,如果孩子的進步總是被父母冷落,他的腦細胞的聯係將不能得到鞏固,而且孩子也會變得不願再去嚐試新事物。

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作為父母,我們的職責就是:堅持再堅持。

盡管早期介入非常重要,但智力的發育也不能僅僅停止在這裏。

神經細胞的網狀係統還要繼續發育到十幾歲,特別是那些調節情緒的更是如此。

所以,作為教育的一個種賞識教育從來沒有太早隻有太晚,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對你的孩子進行賞識吧,因為從那一刻起嬰兒已經具備了接受賞識教育的能力。

4.賞識的對象錯了

有的家長不是不懂賞識教育,也不是沒有對孩子實行賞識教育,隻是不知不覺中涉入了賞識對象的誤區。請看一個例子:

有一個孩子,小學時是坦率且成績又好的孩子。中學開始成績下滑,連補習班與函授教材也停止了。在家裏幾乎不與父母說話。

在談話之中,其父母總是說“其實他本來是個開朗的孩子”、“他是很聰明的孩子”、“他本來是誠實的孩子”。乍看之下,其父母似乎肯定了孩子的才能與可能性,似乎十分地信賴孩子。可是這不是真正的接受孩子,也不是信任孩子。最好的證明是當其父母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後,沉默了。

“你所愛的,不是現在這個成績不好,又會反抗的孩子,而是以前成績好,又不會反抗的孩子。”

也就是說,其父母無意接受現在這個有好有壞的孩子。假如你隻注意到孩子的缺點,請記住一件事,孩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珍貴存在。

從前麵的例子來看,父母的誤區是一直認為小學的自己才是理想的,卻無法接受現在的自己。

這個父母無法接受的自己,孩子自己當然也無法接受。

若是父母可以接受自己一切的缺點,那麼,任何問題都可以談,可是,麵對隻接受“成績好又開朗的自己”的父母,是否能坦誠自己心中的想法呢?

父母們不知道孩子因此才會成為不老實,會欺騙自己的孩子。

成績不好、具反抗心、不去補習班、不坦率、話少,即使如此父母還是喜歡自己、信賴自己,那麼孩子會受到極大的鼓舞,當然,父母必須以非常大的努力來做到這點。其實,孩子與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會有被辜負的感受,對於辜負自己的孩子要加以疼愛,的確不是容易的事。

不過,不必自己一個人煩惱,應該與孩子相互溝通,慢慢地喜歡孩子。若還是做不到,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征求孩子的意見。既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應同孩子一同努力,把溝通作為作為親子共同的作業,以接納彼此。父母一直隱藏自己的煩惱不說,不如什麼都告訴自己的孩子,若是父母能夠這樣想,則孩子也能對父母無話不談。每一個人都會有缺點,隻要去接納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要記住孩子有錯誤和缺點,大人難道就是完美的嗎?所以不要用完美的眼光去挑剔孩子。孩子總是在變化在成長,當然會犯一些以前沒有犯過的錯誤,這時候千萬別把賞識的對象搞錯。那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害。

5.賞識會導致孩子說謊嗎

一些父母知道了賞識的神奇力量後,就開始用賞識對孩子實施“狂轟濫炸”,致使孩子對父母的賞識上了癮,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負麵效應。所以這也是家長們要謹防的誤區之一。

有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在家長會時向老師道謝:

“我的孩子最近常說為了什麼優異表現被老師稱讚了。”

其實,那位老師並沒有特別稱讚過那個孩子,孩子說“老師稱讚我”其實是說謊。那位家長立刻表明回去後要好好地責備他。

為什麼孩子要撒謊呢?若不追究原因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也許,那孩子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稱讚才說謊。反過來說,這表示父母一直在稱讚孩子。

有一種教育的方式強調讚美。的確,讚美會使孩子心情愉快,有時確實可以提高意願,出現較好的學習成果。可是,“讚美”是一種上下關係中才會出現的語言。

假定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稱讚了,那滋味又是如何呢?

“媽媽會煮菜,真是好厲害。”

這種說法給人的感覺是很微妙的。原本“稱讚”就是上位立場的人對下位立場的人所說的話,不是一種對等語言。

而且,稱讚是一種將父母本身的基準強製壓在孩子身上的一種行為。孩子會覺得經父母讚美的才是好的,沒有稱讚的就是不好的。父母是否稱讚成為自己行動的基準。如果說“考滿分好了不起”,結果,他知道考滿分是好事,卻不了解為了考滿分而努力是好是壞。於是,為得到讚美,孩子說謊“考試滿分”。

對孩子而言,不論這是不是說謊,隻要對媽媽說:“考試滿分。”本身就成為一種被稱讚的條件。換言之,他隻考慮到結果。

若是一種對等的關係,就不要隻稱讚孩子,應該衷心地替孩子感到高興。假如爸爸完成了目標,媽媽會怎麼做呢?應該不是稱讚而是由衷的高興。

“你這麼努力用功,我好高興”、“這麼漂亮的圖是你畫的嗎?”、“馬拉鬆比賽第二名,我好高興”,父母這種喜悅的心情必然可以傳達給孩子。

也就是說,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喜歡的。孩子知道自己被疼愛,便會產生自信。當然,若結果是好的,孩子立刻便有了自信,若是不好,也不會刻意隱瞞。

在親子共同喜悅的親子關係之下,謊言自然會自動消失。

讚美無所謂好壞,賞識沒有錯,隻要把握好賞識的語言和時機就行了。

6.物質賞識精神賞識孰輕孰重

曆史上無數事實證明,靠財產來賄賂孩子的做法隻能毀掉孩子的意誌與人生奮鬥激情,最終隻能害了他們。俗話說“富貴不過三代”,原因就在於此。

然而很多家長把賄賂當成了賞識。

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考了高分或有較好的表現的時候就用金錢或物質來賞識孩子。其實,這就是“賄賂”孩子。研究證明,“賄賂”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事實證明,當孩子出於興趣或進取心而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父母若給予孩子過多的特別是金錢上的賞識,反而會削弱孩子的興趣和上進心。

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歡畫畫,他並不需要父母的賞識和物質賞識,而隻要獲得認可就足夠了。如果孩子畫出很美的畫,父母隻要關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父母說:“寶貝真棒,晚上給你做好吃的。”這樣反而使孩子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