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走出賞識的誤區1(3 / 3)

孩子可能會這樣想:“我的努力和成就隻是為了一頓美餐嗎?”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成就感的培養。

而且,即使依靠物質來賞識孩子的辦法有效,這種效果也是暫時的,因為人在物質方麵的欲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欲壑難填”這個成語就道出了人性的這種弱點。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某些行為如隻靠單純的外在刺激來維持的時候,刺激一旦減弱或消失,行為也就隨之消失。所以“賄賂”孩子,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當然我們並不是絕對拒絕物質賞識的辦法,但是前提是要適當、適度。

毋庸置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賞識,但父母應該知道,高妙的賞識是來源於內心的滿足和精神上的快慰。父母的賞識會催促孩子奮進,啟發孩子對生活充滿自信,繼而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樂觀豁達的心理品質等。

應該這樣賞識孩子:

我們認為應該掌握好物質賞識和精神賞識的關係,父母在賞識時要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將二者巧妙配合,靈活運用。

1、三歲以前的孩子,經驗很少,他們對某些精神賞識方式缺乏體驗,而更看重他們所熟悉的某些物質賞識,比如好吃的糖果、點心,漂亮的衣服、玩具等。所以,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父母可以采用一下物質賞識的手段,來強化孩子的好習慣和好行為。

2、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慢慢過渡到以諸如口頭賞識、點頭、微笑、注意或認可等精神賞識為主的階段。例如對三、四歲左右的孩子,父母對於孩子的良好表現,就可以通過給他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帶他到戶外或公園遊玩、和他一起下棋做遊戲等作為賞識。

3、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因人施獎”,切忌千篇一律。對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不宜過多地賞識,防止滋長他的驕傲情緒和虛榮心;對性格內向、不多語、不好動的孩子則應及時地予以賞識,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4、父母在賞識孩子時還要注意賞識的方向性和教育性。賞識孩子一定要掌握好方向性問題,不宜單純為了賞識而賞識。要讓孩子明白對他的賞識決不是他做的事情的本身,而是賞識他做事情的態度。例如,對於孩子的助人為樂的行為進行賞識,通過賞識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賞識的教育性是通過賞識使孩子有光榮的感受,有幸福的體驗,從而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7.別讓賞識成為空中樓閣

有些家長以為有賞識就必能取得成效,偶爾就會把賞識建成了空中樓閣,更可悲的是他們身陷誤區的漩渦,卻又不自知。

有一次,一位學生家長向他孩子的老師訴說:他想盡了辦法也不能使孩子的學習有所進步。老師問他都想了些什麼辦法。他說他的孩子很想要塊手表,他就給他買了塊很精致漂亮的手表準備給他,條件是他每門功課的測試成績都要達到98分以上。可是兩年過去了,那塊表仍然鎖在他的抽屜裏。老師就笑了:“你的這塊漂亮表不但你的孩子可能永遠得不到,就是班上絕大部分孩子也別想得到。”“得不到就要努力呀!”學生家長仍然固執地這樣講。

這位家長的失誤在於他不懂得,孩子對他永遠夠不著的東西是不會去努力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千差萬別,做父母的隻有從自己孩子的實際出發,因勢利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記住:賞識若成了空中樓閣,不但沒有積極的效果,還會帶來相反的效果,所以,賞識也要從實際出發。

8.教育孩子從何時開始

許多家長以為教育孩子從2-3歲最好,因為他們以為孩子在這以前沒有教育的價值或者意義。

其實,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你的賞識教育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彼得?賈茲克所進行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到半歲的嬰兒就能聽懂一段話中的幾個詞。這表明對孩子愈早進行賞識教育效果愈好。

一次,有一個年輕的母親抱著自己的幼子向生物學權威達爾文請教:“先生,您是大科學家,又善於教育子女,請問我應該何時開始教育我的孩子?”

達爾文沉思了一下,望望孩子,反問對方:“這孩子有多大了?”

年輕的母親回答:“他才兩歲半!”

這時達爾文顯得很惋惜地說:“夫人,你已經遲了兩年半了,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經過大量研究之後說:“如果一個人長到17歲,智力發展達到100%的話,那麼4歲時,他將發展50%,8歲時達到80%,8-17歲的9年裏發展20%。”

這就是說,教育培養孩子越早越好。

著名的“兒童潛能遞減法則”認為,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生下來就得到充分的教育,那麼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教育得非常出色,也隻能成為具有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教育得再好,也隻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人。這就是說,教育開始的越晚,兒童能力的實現就越少。

嬰兒時期的一切能力,如果不利用開發,以後就很難得到發展。如果孩子早期開發好,大腦的各個功能區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就能成為一個智力超群的人。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父母,絕大多數都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進行早期教育的。居裏夫人在女兒生下不足一歲時,就對女兒開始了“智力體操”訓練。193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德國的理查德?庫恩,他不到一歲時,母親就注意對他進行興趣、記憶方麵的訓練。大量事實表明,重視早期教育,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家庭對孩子教育要盡可能早。兒童有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礎,人的大腦細胞約有70%-80%是在3歲前形成的。有的父母怕早期教育把孩子的大腦累壞了,這是不必擔心的,因為大腦有保護機能。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及早進行超前與超常訓練。對孩子的教育越早,成效越大。

9.過分誇大孩子的優點

有句話說:凡事過猶不及。賞識也是,而過分的賞識卻又是家長們最容易涉足的誤區。

一個12歲的小男孩唱了一首歌,老師誇他說:“你真是個歌星。”可小男孩說:“我希望我是,但我知道我不是,那是不可能的。”老師大為不解,為什麼她的讚揚會得到學生的拒絕呢?因為這個小男孩認為老師對他的讚揚過於誇大,是不實事求是的。老師可以讚揚他歌唱得好,但沒必要把他誇張成一個歌星。

另一個12歲的女孩寫了一篇文章。老師說:“我讀了你的文章,覺得文字很優美,描寫很細致。”女孩聽了非常高興,她以後,的文章一篇比一篇寫得好。老師對她的文章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和讚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你對一個長得很一般的女孩說她漂亮極了,她會害羞得滿臉通紅並會很快就否認,說不是這樣的。你這種言不由衷的讚揚不會令女孩滿意,給她以安慰,相反,倒給她帶來了自我防禦的心理,她認為這種讚揚是對她的諷刺。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賞識都會起積極的作用。對人的性格、人品以至整個人進行誇大的賞識,其消極作用更大,它就像裸眼看太陽,耀眼直射的陽光會讓人睜不開眼睛。如實地描述被表揚者所做的事情,對其進行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表揚和賞識,而不輕率地評價他的性格和人品,這樣才能使賞識起到它應有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