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賞識孩子的聰明何錯之有
當孩子們考了優異的成績,家長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說:“寶貝兒真聰明,又考了第一名。”殊不知這是賞識教育的又一大誤區。
美國《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孩子在校成績好或天資聰穎而經常受到賞識,這可能對孩子有害無益。如果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而經常獲得賞識,其結果就完全可能使他們形成這樣一種觀念:與其學習新的知識而吃苦,不如追求高分而獲得賞識。
研究結果表明,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不論來自哪個民族,也不論他們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賞識對大多數孩子都是適用的。
這些研究結果能夠解釋這樣一種現象:為什麼一些很聰明的女孩子在低年級時學習成績很好,可是在升到高年級之後學習就落後了。原因就是:老師們可能進入了這樣一個誤區:就是當老師在賞識獎這些女孩子聰明伶俐的同時,很可能也抑製了她們的學習動力,因此這種才女的成功率也相對減小。
因此,賞識孩子,與其賞識他們聰明,不如賞識他們努力。因為聰明是天生的,是很難改變的;而努力是一種行為,隻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辦到的。
一位女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對賞識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介紹如下:
那天,我一個人在辦公室裏批改作業。
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推開,班長陳海走進來對我說:“楊老師,楊東梅在自然課上不聽吳老師的話,吳老師請你過去一下。”
我一聽,氣不打一處來,又是她!開學以來,她“好戲連台”:軍訓時,她不聽教官的話,不參加訓練,私自行動;在食堂,她拿起呂校長的胸卡仔細地瞧,大聲讀胸卡上的姓名,使我這個班主任很難堪;在班裏,她不僅吐唾沫到同學臉上,還動手打人,我一追查,她就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現在竟然又大鬧課堂,這怎麼得了!
我趕緊跟著陳海走到教室門口,當我透過門上的玻璃,看到楊東梅已經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了。為了不幹擾上課,我決定對這個事件進行“冷處理”……可是第二天中午,上體育課的王老師告訴我,楊東梅上課不守紀律,什麼事都要按她的意思辦,否則就鬧課堂。楊東梅還說,如果再不按照她的“安排”,她就不到這兒上學了……
我在想,這可不是她這個年齡的孩子所應有的表現。一個8歲的孩子,她究竟在想些什麼?她為什麼有這些不符合她年齡的舉動呢?我找到楊東梅的招生老師,向他了解楊東梅以前的情況。
招生老師告訴我:楊東梅的父母因為生意忙,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她和弟弟,她上學之前,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父母對她的教育也很少,隻是由保姆教她一些一年級簡單的東西,基礎差,行動散漫……
聽了招生老師的一席話,我不由反思起我在這之前對待楊東梅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以前楊東梅每次犯錯誤,我都是就事論事地處理,從未往深處去思考。現在看來,要教育好這個未接受過一天學校教育的二年級學生,非得“良方”才行。
國慶假後的第一個班隊會上,孩子們坐在教室裏,我讓他們先想一想自己在9月份做的哪些事違反《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然後再幫別的同學找一找。在這場批評和自我批評班隊會上,同學們發言激烈,對自己的問題認識得比較清楚,改正缺點的決心也很大;對別人的問題提得尖銳,尤其把楊東梅犯的錯誤如數家珍似地報出來,幾乎每個學生都站出來指責她。可是楊東梅呢,麵對同學的指責,橫眉冷對,竭力爭辯,毫不畏懼。看到她那“死不悔改”的樣子,我不禁佩服起她來,好一個勇敢的女孩!盡管勢單力薄,她卻在努力地保護自己。
我宣布,批評和自我批評暫告一段落,下麵進行“表揚和自我表揚”。
這一次交流時,孩子們對自己的優點說得很少,對別人的優點說得比較多,而優點最多的同學也是楊東梅,如:幫助同學,自己的小衣服自己洗,床鋪整理得好……再看楊東梅,剛才那個嚴陣以待的架勢已經不見了,一副羞羞答答的表情,不過嘴巴還是沒停,然而說的卻是一些“我沒做”、“我的事應該自己做”之類的謙虛話。
看到這種場麵,我突然來了靈感,非常動情地對全班學生說:“同學們,楊東梅是不是很棒的同學?”
學生們高聲回答:“對!”
我又大聲表揚楊東梅:“楊東梅同學,你很棒!知道嗎?”
楊東梅沒回答,但是她滿臉驚諤!
我接著說:“同學們,我們班還缺一位紀律委員,誰當比較好?讓楊東梅試一試怎樣?”
一位同學說了自己的看法:“老師,紀律委員對自己要求最高,楊東梅……”
我說:“同學們,大家的擔心是對的,但是老師堅信楊東梅能管好自己,又能管好大家。那麼讓楊東梅試當紀律委員到底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