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激光炮、電磁炮、電熱炮和微波武器(2 / 2)

重接炮的優點是:發射炮彈的重量比導軌炮大;無炮管,所以無磨擦;加速度不隨炮彈質量增加而降低;作用在炮彈上的峰壓高,而且平均壓與峰壓之間的差別小。缺點是電路複雜。目前仍處於理論階段論證。

除了電磁炮之外,一些國家的海軍還在加緊研製另一種艦載動能武器──電熱炮。和電磁炮不同,電熱炮並不是直接依靠強電流產生的洛侖茲力使彈丸加速,而是利用電流引起的高速、高壓等離子體使彈丸獲得高速。

電熱炮因結構不同成兩種:一種是“普遍電熱炮”,基本原理是將電流通往電介質液體,使電介質液體蒸發,從而產生大量等離子體,推動彈丸運動力;另一種是“CAP電熱炮”即燃燒擴張型等離子電熱炮,它是將液體發射藥火炮和電磁炮技術結合在一起的新型電熱炮,它以液體發射藥為主要能源,利用電脈衝在炮閥上的發火“毛細管”內使材料氣化後產生的高壓等離子體,兩種能量一起推動彈丸射出。彈丸初速可達3千米/秒。

美國海軍水麵武器中心已就一項研究和發展一種電熱發射裝置的演示型計劃進行招標,該計劃要求1992成功能夠發射動能武器的電熱發射裝置。這種發射裝置是利用等離子電弧加熱和膨脹的一種工作流體,後者將炮彈發射出去。預計,一枚重量約為12千克的炮彈可獲得2000米/秒的初速。

美國食品機械公司已初步研製出一種可將35千克彈丸以1400米/秒初速發射出去的電熱炮。該公司已獲得460萬美元的撥款,用於設計、發展和製造口徑為60毫米的電熱炮;該炮配用的靈巧彈藥也已撥款研製。1993年該炮進行了攻擊空中亞音速目標的演示試驗。

高強度的電子對抗已成為現代海戰的一個重要特征。為了加強海上電子對抗的軟殺傷能力,各海軍大國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高能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是以一種高強度輻射場包圍目標,使其敏感的電氣和電子線路中產生致命的電壓和電流,因而可對依賴電氣設備的大多數軍事係統進行有效的破壞,對各種戰略、戰術C3I係統,以及隱形飛機、反輻射導彈等實施“軟攻擊”,並可對人員造成直接電殺傷。這種微波射頻武器概括地說具有三大作用:一是強電磁幹擾,使敵方雷達、通信迷盲混亂;二是破壞敵方電子設備中的電路,使之失效;三是發射強熱效應,有如家用微波爐一樣對目標加熱。這些重要特性,在現代海戰場強叫磁環境中作為電子對抗手段,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種武器係統。這種微波武器還能使導彈彈頭的引信產生惰性,或是提前爆炸;並能引爆坦克裏的彈藥。其“非熱效應”可造成人員的心理損傷和各部分功能衰退;其“熱效應”可造成人體皮膚燒灼,眼白內障,乃至燒傷致死。據美國陸軍醫學實驗室試驗,當微波能量密度達到20瓦/平方厘米時,隻需照射2秒鍾,即可使人體三度燒傷;如達20─80瓦/平方厘米時,僅1秒鍾就可對人員致死。這種束能技術發展很快,其特點是打擊目標區大,作用距離比激光束、粒子束更遠,受天氣影響更小,使對方相應對抗措施更加複雜。因此被軍事專家譽為定向能武器中的“超級明星”。

近幾年來,美國研製試驗了幾種大功率微波係統,還多次進行了產生高頻大功率的電磁脈衝試驗。1984年初,美國研製了一部大功率電磁發生器,它以新型脈衝等離子磁流體動力技術為基礎,把炸藥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脈衝電能。據推算,在無抗輻射條件下,可使7千米內的集成電路全部破壞。1985年初即已研製出實用樣機。

前蘇聯對微波射頻武器的研究,起步也很早,曾於1975年4月和1977年11月,分別在“宇宙778號”衛星上試驗了電子束輻射器。這種武器在外層空間射程可達幾百千米。1979年,前蘇聯還在捷蘇邊境的科希城堡進行的動物實驗表明:電子束輻射器用射頻可殺死1千米以外的山羊;在2千米以外,可使山羊的神經混亂或喪失活動能力。試驗還表明,調諧精確的射頻裝置可以破壞動物心髒正常工作,引起心髒病。這種裝置可產生特定的電磁脈衝,造成心房纖顫或心力衰竭,因此可大量殺傷敵人。

高功率微波彈頭是將普通炸藥的能量轉換成無線電能量脈衝,通過天線進入敵方電子係統實施破壞的武器。如果功率足夠大,就能達到破壞的目的。目前美國國防部正打算發展一種像激光一樣可反複使用的高功率微波武器,主要用於破壞敵方的防空陣地。

高功率微波武器又是一種有效的“非致命武器”,美國準備在緊急關頭用於軍事和政治目的,而不傷害人命。